狐肠
《中华本草》:狐肠
拼音注音
Hú Chánɡ
英文名
Fox intestine
出处
出自《名医别录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犬科动物狐狸和南狐的肠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Vulpes vulpes Linnaeus2.Vulpes vulpes hoole Swinhoe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剖腹,取肠,洗净,阴干。
原形态
1.狐狸,体长约75cm,重7.5kg。颜面狭窄,吻尖。四肢短,尾粗长,超过体长的一半,且其毛蓬松,身上有特殊的狐骚味。头部棕灰色,吻端棕黑色,下颌污白色,耳背黑色或棕黑色。背部红棕色,体侧黄褐色,腹部黄白色。四肢棕色或浅褐色,前后肢外侧有一条黑纹。尾色同背部,尾端白色。毛色因个体而有差异。2.南狐,体形似狗,中等细长。重7.5kg左右,外形与上种类似,亦有腭臭。毛色变化较大,通常标准者,其头、躯、尾为赤褐色;深者赤色,浅者黄褐色。个体头部灰棕色;唇、下颏至前胸暗白色;颈、肩、体两侧稍黄色,背部红棕色;腹面白色或黄白色,尾尖白色。前后肢外侧的黑褐色带纹,其宽狭不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森林、丘陵、草原等地。穴居树洞,土穴中常抱尾而睡。和动敏捷,食物杂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湖北、湖南、广东、广西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镇痉;止痛;解毒。主惊风;心胃气痛;疥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煅存性研末,3-9g。
各家论述
《陆川本草》:止痛,治心胃气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狐肠
拼音注音
Hú Chánɡ
出处
《别录》
来源
为犬科动物狐的肠。
功能主治
《陆川本草》:"止痛。治心胃气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煅存性研末,1~3钱。
复方
治卒忤(原注即中恶):腊月野狐肠烧末,以水服方寸匕。(《千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十三年花
- 大砂仁
- 青麸杨根
- 青刺尖
- 毛刺果藤
- 紫花络石
- 火炭母草
- 长柄臭黄荆
- 椴树
- 雀梅藤
- 金钱参
- 灵砂
- 地乌
- 天牛
- 宿苞豆
- 沙拐枣
- 大花卫矛果
- 红丹参
- 美商陆
- 香橼根
- 半边藕
- 紫晶蘑
- 老枪谷
- 圆果冷清草
- 琼枝
- 夜花藤
- 鸡树条
- 花叶九节木
- 桃耳七
- 粃壳草
- 山豆根
- 冷水花
- 金腰
- 柿花
- 紫贝
- 鹊
- 昙花
- 落地生根
- 苦瓜
- 青蒜
- 地龙
- 地皮风
- 米碎木皮
- 突厥雀
- 大田基黄
- 蛾眉石凤丹
- 牛蹄甲
- 金剪刀草
- 叉分蓼
- 土马鬃
- 鹌鹑蛋
- 笔仔草
- 山水芹菜
- 稻草
- 黄皮
- 小茅香
- 乌当归
- 蜥蜴
- 刺梨根
- 南瓜须
- 和合草
- 黄皮果核
- 假荆芥
- 蛏
- 长松
- 白刺花
- 狐狸尾
- 蛟龙木
- 九连灯
- 孩儿茶
- 樟树皮
- 太白菊
- 金不换
- 观音竹
- 庵闾
- 绢毛菊
- 贴骨散
- 山野豌豆
- 黑海参
- 铁罗伞
- 栗树皮
- 翠雀花
- 米团花
- 断板龟
- 翅茎蜂斗草
- 苦荞头
- 无患树皮
- 栲栗果壳
- 胎生铁角蕨
- 黄海葵
- 松木皮
- 榔榆皮
- 大红袍
- 蓼大青叶
- 万丈深
- 枪乌贼
- 白子菜
- 驴蹄草
- 南天竹子
- 水飞蓟