太白菊
《中华本草》:太白菊
拼音注音
Tài Bái Jú
别名
肺经草
英文名
Herb of Flaccid Aster
出处
出自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萎软紫菀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ster flaccidus Bunge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萎软紫菀 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5-40cm。根茎细长,有时具匍枝。茎不分枝,被皱曲或开展的长毛,上部常杂有具柄腺毛,或仅有腺毛,下部有密集的叶。基部叶及莲座状叶匙形或长圆状匙形,长2-7cm,宽0.5-2cm,下部渐狭成短或长柄,先端圆形或尖,边缘无齿或有沙数浅齿,茎部叶3-5个,长圆形或长圆披针形,基部渐狭或急狭,常半抱茎,上部叶小,线形;全部叶两面被密长毛或的无毛,或有腺;离基三出脉和侧脉细。头状花序单生,直径3.5-5cm。总苞半球形,被白色长毛或腺毛;总苞片2层,线状披针形,内层边缘狭膜质;舌状花40-60个,上部有短毛,舌片紫色,稀浅红色,管状花黄色,裂片长约1mm,被短毛;花柱附片长达1.2mm。冠毛白色,外层披针形,内层有多数糙毛。瘦果长圆形,有2边肋,或一面另有一肋,被疏贴毛,或杂有遥毛。花、果期6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分布于华北、西北及四川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资源分布:生于海拔3500-4000m的山坡或山顶。
性味
味苦;微辛;性凉
功能主治
清热止咳。主肺热咳嗽;肺痈;百日咳
用法用量
内服:汤,5-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太白菊
拼音注音
Tài Bái Jú
别名
紫菀千花、肺经草、柔软紫菀
来源
菊科太白菊Aster flaccidus Bunge,以全草入药。
生境分布
北部、西北部、西部至西南部各省区。
性味
苦、微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咳。主治肺脓肿,肺炎,肺结核,百日咳。
用法用量
2~3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太白菊
拼音注音
Tài Bái Jú
别名
肺经草
出处
《陕西中草药》
来源
为菊种植物太白菊的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阴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全体有长柔毛。茎单一,高10~20厘米。叶互生,基生叶倒披针形,长3~5厘米,先端尖,基部楔形;茎生叶披针形。头状,花序异性,单生,直径2.5~3.5厘米;总苞片长披针形,边缘花舌状,紫色,花舌有脉6条;中心花管状,长5毫米,先端5裂,中部有稀毛。瘦果冠毛2列,刺毛状,外层极短,内层比花冠稍长。
生境分布
生于高山山坡或山顶。
性味
苦微辛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止咳,明目。治肺痈、肺炎、肺结核、百日咳、目疾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2~3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灯草
- 秧青
- 一枝旗
- 玉米黑霉
- 硬骨藤
- 野厚朴花
- 羊哀
- 芸苔
- 益母草花
- 云南野砂仁
- 云南丹参
- 野席草根
- 野油麻
- 野猪肉
- 羊心
- 大树三台
- 虾蟆
- 燕窠土
- 野丁香
- 羽叶丁香
- 云南蕊木
- 益智
- 药用小阴地蕨
- 羊角参
- 洋草果
- 玉芙蓉
- 翼枝榆
- 越南悬钩子
- 云南重楼
- 云母石
- 盐酸树
- 虉草
- 野毛金莲
- 野猪头骨
- 羊齿天冬
- 玉屑
- 远志木蓝
- 野大豆
- 野扇花果
- 由跋
- 越橘果
- 郁金香根
- 盐胆水
- 野漆树根
- 羊奶果
- 羊红膻
- 芫花根
- 野升麻
- 羊乳
- 翼首草
- 云南铁扁担
- 野木瓜果
- 野樱花
- 洋金花
- 玉蜀黍
- 玉蜀黍根
- 野桂花
- 盐肤木根
- 越橘
- 迎春花
- 玉米油
- 玉龙鞭
- 硬九子连环草
- 禹州漏芦
- 芫荽茎
- 芋儿七
- 云南冻青叶
- 迎春花根
- 游草
- 野把子
- 玉米花
- 野棉花
- 眼镜蛇
- 硬质早熟禾
- 蝤蛑
- 野巴子
- 野棉花根
- 铜线草
- 羊踯躅根
- 胭脂花
- 鬣羚骨
- 紫苏叶
- 冻青叶
- 羊角藤叶
- 禹粮土
- 玉珊瑚根
- 野火绳
- 燕子尾
- 一文钱
- 越王余算
- 野席草
- 羊耳蒜
- 野粟
- 玉帘
- 芫青
- 野梧桐
- 野冬青皮
- 珊瑚
- 玉山芎穷
- 野猪皮