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棉花根
《*辞典》:野棉花根
拼音注音
Yě Mián Huā Gēn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毛茛科植物野棉花的根,春季或秋季采挖,去净茎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野棉花"条。
生境分布
产于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、湖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根略呈圆柱状,常扭曲,全长约10~25厘米,直径0.6~2厘米。商品大多已断折,外表棕色至紫棕色,表面粗糙,具纵向凹裂,间或可见支根痕,外皮有时脱落,露出呈裂片状的黄色木部。根头部略形膨大,顶端附有残存的叶柄基部,密生白色绵毛。质脆,易折断;断面皮部淡棕色,木部黄色,射线色较深,导管部分十数个群束,作放射状排列。根的中心部及射线部分常呈裂隙状。气微弱,味苦。
性味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性微寒,味苦,有毒。"
②《湖南药物志》:"温,苦,有大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疟疾,痢疾,脚气,肠寄生虫病,痈疽肿毒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下气。杀小儿寸白虫、蛔虫犯胃。"
②《中国药植图鉴》:"治痢疾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4钱;或研末作丸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疟疾:野棉花根七至九枚,常山八两,黄豆一升。共煮熟,去药,黄豆晒干研成细粉,酒调为丸、雄黄为衣。疟前服十粒。
②治痈疽不溃:野棉花根、叶二至三钱。水煎服。
③治脚气病:野棉花根炖猪脚食。
④治发痒子:野棉花根三株,水煎服。
⑤治蜈蚣咬伤:野棉花根捣烂敷。
⑥治对口疮:野棉花根捣烂敷。
⑦治虫牙:野棉花根含口内牙痛处。(①方以下出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⑧治痞块:野棉花根五钱。甜酒煮。取汁内服,取渣外包,连服三剂。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
备注
本品在四川、陕西、甘肃等地作白头翁使用。参见"白头翁"条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三七
- 野三七
- 野拔子
- 野棉花
- 野亚麻
- 番杏
- 石花
- 迎春花
- 越西木香
- 野海椒
- 野扇花果
- 香蒲
- 刺五加
- 竹(鼠留)肉
- 野大豆
- 胡杨
- 野毛金莲
- 野烟
- 野罂粟壳
- 黑骨蕨
- 野猪外肾
- 榕树
- 野粟
- 银柴胡
- 野素馨
- 虎头兰
- 山皮条
- 野茉莉
- 野猪脂
- 野牡丹
- 栗壳
- 野枇杷
- 野席草根
- 山橙
- 野甘草
- 马缨杜鹃
- 野荞麦
- 野兔毛
- 水朝阳根
- 野厚朴花
- 吹火筒
- 粗灰钉
- 椿白皮
- 萝藦
- 大黑头草
- 鬼灯笼
- 爬藤榕
- 白郎花
- 蚌兰花
- 花苜蓿
- 鬼盖
- 打破碗花花
- 破布木
- 华南铁角蕨
- 荔枝藤
- 接骨草
- 见血封口
- 黄荆沥
- 罗裙带
- 五蕊寄生
- 马鬐膏
- 强威生草
- 莎木面
- 香堇菜
- 秋石
- 三花枪刀药根
- 鳍蓟
- 商陆花
- 银耳
- 天目木兰
- 石黄连
- 小叶黑面叶
- 无风自动草
- 香叶
- 紫檀
- 云南美登木
- 野绿麻
- 胡桃花
- 荠苨苗
- 散血子
- 麻腐
- 小果蔷薇
- 燕麦灵
- 小花琉璃草
- 野前胡
- 野丹参
- 大金香炉
- 苦绳
- 川党参
- 迎红杜鹃
- 蝇虎
- 沙枣树皮
- 野慈姑
- 野猪皮
- 野核桃仁
- 丁香
- 野冬青皮
- 野漆树
- 湖北海棠
- 白暨豚