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猪黄
《中华本草》:野猪黄
拼音注音
Yě Zhū Huánɡ
英文名
gallbladder stone of Wild boar
出处
出自《唐本草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猪科动物野猪胆囊中的结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us scrofa Linnaeus采收和储藏:捕杀后,剥皮,剖腹,取出胆囊中的结石,晾干。
原形态
野猪,形似家猪。体长红1.5m,体重约150kg,最大雄猪可达250kg。其头部较宽大,吻部十分突出,呈圆锥形,末端具裸露的软骨垫。雄猪犬齿特别发达,上下犬齿皆向上翘,称为獠牙,露出唇外,雌猪獠牙不发达。耳直立,四肢较短,尾细小。身体被刚硬的针毛,背脊鬃毛显着,这些毛的尖端大多分叉。一般为棕黑色,面颊、胸部杂有灰白、污白色毛。幼猪躯体呈淡黄褐色,背部有6条淡黄色纵纹,俗称“花猪”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栖息于灌木丛、较潮湿的草地或混交林、阔叶林中晨昏或夜间活动;性极凶猛;一般成群活动。杂食性,植物根茎、野果、动物尸体及各种昆虫均食,亦盗食农作物。资源分布:分布几乎遍及全国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归经
肺;心;肝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熄风镇惊。主癫痫;惊风;血痢;金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15-0.3g。外用:适量,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唐本草》:主金疮,止血,生肉,癫痫。2.《本草拾遗》:主金疮,血痢。3.《日华子本草》:治恶毒风,小儿疳气,客忤,天吊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野猪黄
拼音注音
Yě Zhū Huánɡ
出处
《唐本草》
来源
为猪科动物野猪胆囊中的结石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野猪肉"条。
性味
①《唐本草》:"味辛甘,平,无毒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癫痫,惊风,血痢,金疮。
①《唐本草》:"主金疮,止血,生肉,癫痫。"
②《本草拾遗》:"主金疮,血痢。"
③《日华子本草》:"治恶毒风,小儿疳气,客忤,天吊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,0.5~1分。外用:研末敷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云木香
- 野木鱼
- 头顶一朵花
- 白螺蛳壳
- 羊屎木
- 羊角纽花
- 羊肾
- 云南紫珠
- 獾骨
- 羊山刺
- 麻口皮子药
- 新疆藜芦
- 牛巴嘴
- 红背叶
- 粘人花
- 车桑仔
- 鸭脚艾
- 石首鱼
- 竹节草
- 鳙鱼头
- 山橘叶
- 黄金菊根
- 鸭跖花
- 青叶胆
- 铜罗伞
- 蜢臂兰
- 箭杆杨
- 女金芦
- 牛耳朵
- 竹节海棠
- 糙叶千里光
- 绣球防风
- 豆黄
- 鱼尾葵根
- 鹦哥花藤
- 青杠膏
- 青风藤
- 金毛七
- 青天葵
- 青酒缸
- 青羊角
- 鸦跖花
- 毛大丁草根
- 岩指甲花
- 水龙胆草
- 青骨藤
- 琼枝
- 红天葵
- 青稞
- 鸭舌头
- 雀梅藤根
- 庵 (艹闾)
- 黄花地丁
- 高山柏
- 青胡桃果
- 刺天茄
- 杨翠木
- 瓦松
- 葱叶
- 砗磲肉
- 栗荴
- 黄杨叶
- 狗牙根
- 雷五加
- 枸橘刺
- 天鹅毛
- 白线薯
- 血余
- 峨屏草
- 路边姜
- 大黄
- 铜罗汉
- 显脉罗伞
- 杨梅根
- 将军树
- 双肾草
- 芹花
- 腊梅花
- 仙人球
- 瓶耳小草
- 枇杷叶
- 野草香
- 麻油
- 荷蒂
- 柠檬桉
- 水红木根
- 虾蟆
- 木豆叶
- 红半边莲
- 合萌根
- 石长生
- 鹳骨
- 丁公藤
- 金背枇杷
- 蟒蛇草
- 柃木
- 红帽顶
- 小红藤
- 柔软石韦
- 白云瓜梗