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草
《中华本草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、竹菜、鸭跖草、竹节草、竹蒿草、竹节花、黄花草、竹蒿草
英文名
Herb of Diffuse Dayflower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mmelina diffusa Burm.f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果干。
原形态
竹筋草,披散草本。茎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生于下部的叶卵形,长3-6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呈鞘状,边缘粗糙;叶鞘上常有红色斑点,鞘口具白色长短不等睫毛。总苞片具柄,卵状披针形,长1.5-3cm,折叠状,先端渐尖,基部不连合,圆形或微心形,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有纵脉,横脉不显,西风长1.5-4cm。总苞内有花2朵,一般下部有花1-3朵,不结实,上部有花1-2朵,结实;萼片3,膜质,披我形;花蓝色,花瓣3,膜质, 其中片较大而有柄;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3;子房卵状长圆形,长1.5mm,3室,花柱丝状。蒴果3室。种子5,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孔。花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300m的溪旁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淡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消肿;止血。主疮疖痈肿;咽喉肿痛;热痢;白浊;小便不利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竹菜、鸭跖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6~7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披散草本。茎柔弱,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披针形或卵形,长3~7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秃净或披柔毛;鞘常有红色小斑点,鞘口有睫毛。佛焰苞具柄,卵状披针形,折迭状,长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浑圆或心形,秃净或被毛,有纵线条,横线条不明显,柄长1~3厘米;聚伞花序在1苞内2个,下部1个有花1~3朵,不结实,上部的有花1~2朵,结实;萼片3;花瓣3,蓝色或外面1枚淡白色;发育雄蕊3,退化雄蕊3;子房3室,其中2室含胚珠2颗,背室含胚珠1颗。蒴果。种子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点。花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之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金银花
- 阔叶赤车使者
- 乌蔹莓
- 马草
- 红牛皮菜
- 雷五加叶
- 变叶胡椒
- 走马胎叶
- 杜楝
- 萍蓬草
- 露水草
- 金槐
- 野厚朴
- 洋芋
- 狗尾草子
- 蕲蛇
- 凤尾蕉叶
- 竹卷心
- 鹄绒毛
- 水黄杨木
- 带叶报春花
- 毛叶巴豆树
- 桂木根
- 葫芦巴
- 竹蜂
- 黄皮血藤
- 牛角瓜
- 万年松
- 粉条儿菜
- 革叶茴芹
- 铅丹
- 珠儿参
- 灵芝
- 通光散
- 黄瓜子
- 芥子
- 蝈蝈
- 茱苓草
- 南烛
- 毛莸
- 追骨风
- 老来青
- 槟榔花
- 鲨鱼肝
- 曲毛露珠草
- 鸭跖草
- 山禾串
- 山小橘
- 四里麻
- 苦檀子
- 玳瑁肉
- 透骨香根
- 苦楝菌
- 荷叶
- 台湾磨盘草
- 臭山羊
- 黄花山柰
- 黄芩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大理木香
- 春尖油
- 桑寄生
- 地桃花
- 寄马桩
- 栾华
- 老枪谷子
- 西洋参
- 三花枪刀药
- 止血扇菇
- 苦荬菜
- 云南红豆蔻果
- 獐髓
- 鹤脑
- 竹象鼻虫
- 桂子
- 崇澍蕨
- 西南金刚藤
- 茜草茎
- 青娘子
- 辛参
- 薄荷露
- 梧桐
- 骆驼蓬
- 黄花独蒜
- 水栀叶
- 蟾蜍
- 滇高良姜
- 栀子花根
- 刷把草
- 淡菜
- 独行千里
- 黄花补血草
- 小罗伞
- 菊花脑
- 山麻根
- 盐麸叶
- 蛇见怕
- 狼油
- 大叶藜
- 朱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