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草
《中华本草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、竹菜、鸭跖草、竹节草、竹蒿草、竹节花、黄花草、竹蒿草
英文名
Herb of Diffuse Dayflower
出处
出自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ommelina diffusa Burm.f.采收和储藏:6-7月采收,洗净,鲜用或果干。
原形态
竹筋草,披散草本。茎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互生;叶片披针形或生于下部的叶卵形,长3-6cm,宽1-1.5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呈鞘状,边缘粗糙;叶鞘上常有红色斑点,鞘口具白色长短不等睫毛。总苞片具柄,卵状披针形,长1.5-3cm,折叠状,先端渐尖,基部不连合,圆形或微心形,外面被短柔毛或近无毛,有纵脉,横脉不显,西风长1.5-4cm。总苞内有花2朵,一般下部有花1-3朵,不结实,上部有花1-2朵,结实;萼片3,膜质,披我形;花蓝色,花瓣3,膜质, 其中片较大而有柄;发育雄蕊和退化雄蕊各3;子房卵状长圆形,长1.5mm,3室,花柱丝状。蒴果3室。种子5,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孔。花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-2300m的溪旁、山坡草地阴湿处及林下。广布于热带和亚热带地区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淡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利尿消肿;止血。主疮疖痈肿;咽喉肿痛;热痢;白浊;小便不利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20g,鲜品30-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撒。
各家论述
1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2.《岭南采药录》: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节草
拼音注音
Zhú Jié Cǎo
别名
竹节菜、翠蝴蝶、翠娥眉、笪竹花、倭青草(《救荒本草》),竹菜、鸭跖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出处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
来源
为鸭跖草科植物竹筋草的全草。6~7月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披散草本。茎柔弱,匍匐地面,节上生根,或为半攀援状。叶披针形或卵形,长3~7厘米,宽1~1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秃净或披柔毛;鞘常有红色小斑点,鞘口有睫毛。佛焰苞具柄,卵状披针形,折迭状,长1.5~2.5厘米,先端短尖或渐尖,基部浑圆或心形,秃净或被毛,有纵线条,横线条不明显,柄长1~3厘米;聚伞花序在1苞内2个,下部1个有花1~3朵,不结实,上部的有花1~2朵,结实;萼片3;花瓣3,蓝色或外面1枚淡白色;发育雄蕊3,退化雄蕊3;子房3室,其中2室含胚珠2颗,背室含胚珠1颗。蒴果。种子黑色,有网纹和深窝点。花期夏、秋。
生境分布
生于阴湿之地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淡,性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治白浊,消热散毒,利小便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根茎捣烂,敷疮疖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老白花树皮
- 鬼箭羽
- 倒爪草
- 槐胶
- 益母草
- 金盏菊
- 辽东鳞毛蕨
- 水蓑衣
- 猪毛针
- 狗牙根
- 红香树
- 山樱桃核
- 狗乳汁
- 虎头兰
- 刺蓼
- 秋海棠花
- 黄花母根
- 红半边莲
- 野花椒叶
- 阳起石
- 千金花
- 黑大豆花
- 黄花补血草
- 栗荴
- 柃木
- 路边姜
- 柠檬桉
- 羌活鱼
- 茄蒂
- 银叶柳
- 秋葵
- 瞿麦
- 茄子根
- 楸木果
- 气桐子
- 茄稞虫
- 野香茅
- 千年艾
- 琼枝
- 野苜蓿
- 桐根
- 千屈菜
- 奇林翠雀
- 合萌根
- 千金子霜
- 前胡
- 野豇豆
- 楸子
- 野兔毛
- 阳雀花
- 光慈姑
- 脓见愁根
- 路旁菊
- 紫玉盘
- 铜锤草根
- 艾麻草
- 苕叶细辛
- 柠条子
- 野京豆
- 沙叶铁线莲
- 千只眼
- 砒霜
- 琴叶榕
- 朱砂根叶
- 雷五加
- 蚌壳草
- 粟米草
- 天山雪莲花
- 麻根
- 野黄皮
- 强壮莲座蕨
- 广布柳叶菜
- 仙人球
- 红帽顶
- 金背枇杷
- 荠苨
- 山桂花
- 大白顶草
- 两指剑
- 牛金子
- 玉带海雕
- 山慈姑花
- 香排草
- 赤火绳
- 猩猩木
- 披麻草
- 红管药
- 一枝黄花
- 黄山梅
- 林背子
- 蓬子菜
- 欧活血丹
- 水龙骨
- 七爪风
- 千里光
- 秋枫木
- 钟乳石
- 白升麻
- 野荔枝
- 马蔺