茄蒂
《中华本草》:茄蒂
拼音注音
Qié Dì
英文名
calyx of Garden Eggplant, Calyx of Eggplant
出处
出自《履巉岩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lanum melongen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至亚灌木,高60-100cm。茎直立、粗壮,上部分枝,绿色或紫色,无南海或有疏刺,全体被星状柔毛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2-4.5cm;叶片卵状椭圆形,长8-18cm,宽5-11cm,先端钝尖,基部不相等,叶缘常波状浅裂,表面暗绿色,两面具星状柔毛。能孕花单生,不孕花蝎尾状与能孕花并出;花萼钟形,顶端5裂,裂片披针形,具星状柔毛;花冠紫蓝色,直径约3cm,裂片三角形,长约1cm;雄蕊5,花丝短,着生于花冠喉部,花药黄色,分离,先端孔裂;雌蕊1,子房2室,花柱圆球形,柱头小。浆果长椭圆形、于形或长柱形,溶紫色、淡绿色或黄白色,光滑,基部有宿存萼。花期6-8月,花后结实。
功能主治
凉血;解毒。主肠风下血;痈肿;对口疮;牙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9g,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研末掺或生擦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治口疮。2.《本草纲目》:烧灰,治口齿疮NI。生切,擦癜风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发背及痈毒初起,用十四至廿一个,水、酒煎服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茄蒂
拼音注音
Qié Dì
出处
《履巉岩本草》
来源
为茄科植物茄的宿萼。
功能主治
治肠风下血,痈疽肿毒,口疮,牙痛。
①《本草衍义补遗》:"治口疮。"
②《纲目》:"烧灰,治口齿疮匿。生切,擦癜风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发背及痈毒初起,用十四至廿一个,水、酒煎服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2~3钱;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烧存性研末掺或生擦。
复方
①治肠风下血不止:茄蒂,烧存性为末,每服三钱,米饮下。(《履巉岩本萆》)
②治风蛀牙痛:茄蒂烧灰掺之,或加细辛末等分,日用之。(《仁存堂经验方》)
③治对口疮:鲜茄蒂、鲜何首乌等分煮饮。(《本草经疏》)
④治癜风:用茄蒂蘸硫、附末掺之。(《纲目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野猪肉
- 野油麻
- 岩人参
- 芭茅果
- 一把伞
- 罗布麻
- 浙桐皮
- 北豆根
- 异叶青兰
- 黄藨根
- 东风橘
- 左黑果
- 水龙胆草
- 黄波罗果
- 芸薹子油
- 葛枣
- 虎杖香蕈
- 豹药藤
- 赤小豆芽
- 水松
- 蛏壳
- 蜂蜜
- 蔷薇叶
- 樱桃水
- 黄皮血藤
- 丁蛎
- 南瓜子
- 白果叶
- 益母草
- 茶花
- 土人参
- 擘蓝
- 异叶鳞始蕨
- 千灵丹
- 玉带海雕
- 羊角参
- 清香桂
- 黄荆枝
- 洋草果
- 滇肉棒
- 文殊兰果
- 竹节香附
- 鼠李根
- 倒水莲
- 鸡蹼
- 金线包
- 马蹄叶
- 蓝叶藤
- 磨盘草子
- 甘蔗
- 软骨藻
- 红牛毛刺
- 鳟鱼
- 肿节风
- 庵 (艹闾)子
- 苦壶卢子
- 水毛花
- 谷木
- 肉桂叶
- 千屈菜
- 千年艾
- 酢浆草
- 鳣鱼肝
- 叶下红
- 大铜钱菜
- 七叶莲
- 追骨风
- 地盘松球
- 指甲兰
- 铁藤
- 鳙鱼头
- 腊雪
- 顶羽菊
- 天青地红
- 金狗脊黄毛
- 大叶楠根
- 南山藤
- 老虎泡
- 丁锅树叶
- 奶浆木
- 南瓜须
- 括金板
- 带叶报春花
- 葛蔓
- 敦盛草
- 七角风
- 大叶仙茅
- 火炭母草
- 阔叶水竹叶
- 大麦秸
- 狗骨
- 芥蓝
- 甘草
- 七星剑
- 唐古特报春
- 禹州漏芦
- 滇藏方枝柏
- 黑果拨毒散
- 榆树
- 黑大豆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