楤木白皮
《*辞典》:楤木白皮
拼音注音
Sǒnɡ Mù Bái Pí
出处
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五加科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楤木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鹊不踏(《纲目》),刺老包、仙人杖、刺春头、鹊不站、破凉伞、虎阳刺、刺包头、通刺、黄龙苞、鸟不企草、老虎刺草、鸟不宿、红桐刺、白刺椿、刺杖、白刺桑柴、老虎吊、猫儿刺、百鸟不栖、红虎刺、刺桐、红刺蒙桐、虎椒刺、白塔刺头、黄狼尾巴、飞天蜈蚣、天蜈蚣、雀不站。
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达8米。茎直立,通常具针刺。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,长40~80厘米,羽片有小叶5~11,基部另有小叶1对,卵形至广卵形,长5~12厘米或更长,宽3~8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边缘细锯齿,基部不甚对称,圆形或心脏形,上面粗糙,下面绒毛状,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。花序大,圆锥状,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,长达50厘米,密被褐色短毛;花梗细,有毛,墓基有膜质披针形小苞片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瓣5,白色,三角状卵形;雄蕊5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离生。浆果状核果,近球形。具5棱,花柱宿存,熟时紫黑色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沟、林缘、山坡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树皮呈剥落状,粗糙不平,有纵皱及横纹,并散生坚硬的针刺。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,内面黄白色而光滑;断面呈纤维性;树枝上针刺较密。气微香,嚼之带粘液性。
化学成分
茎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,鞣质、胆碱、挥发油。
性味
《闽东本草》:"性温,味微咸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肝、心、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本草推陈》:"树皮及根皮均有健胃,收敛,利尿及制糖作用。治糖尿病,肾脏病,胃溃疡。"
②《闽东本草》:"补腰肾,壮筋骨,舒筋活血,散瘀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痛风:楤木白皮一两。同猪肉烧食,或配其他痛风药同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②治跌打损伤:鲜楤木皮,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备注
树枝在江苏、浙江作鸟不宿使用,参见"鸟不宿"条。
其变种[b]黄花楤木[/b](又名:狼牙棒、乌郎头)的根皮及茎皮,在宁夏地区亦供药用,功效相同。其不同点:茎刺较少;叶带灰白色,叶面仅中脉上疏生柔毛;花轴主轴近光滑;花带黄色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石韦
- 桑寄生
- 毛叶三条筋
- 栓皮栎
- 水前草
- 赤小豆芽
- 杉木油
- 杜鹃花根
- 山橙叶
- 三爪金龙
- 杯苋
- 羽叶山蚂蝗
- 桑根
- 桑椹子
- 桑霜
- 桑椹
- 桑白皮
- 西藏土连翘
- 桑皮汁
- 小石藓
- 白兰花叶
- 大蛇药
- 杉木节
- 雪药
- 斑点虎耳草
- 松蒿
- 兰石草
- 莸叶醉鱼草
- 桑芽
- 蛇不见
- 红蓝地花
- 合欢花
- 马桂花
- 吉笼草
- 蔷薇露
- 球花马蓝
- 白榄根
- 雄黄
- 粗叶木叶
- 金橘露
- 土密树
- 鸡屎白
- 红背酸藤
- 电灯花
- 红木香
- 马蓼
- 西藏水黄连
- 芦荟花
- 旱芹
- 红叶树子
- 光头前胡
- 胡桃树皮
- 枇杷核
- 仔榄树
- 窄叶大戟
- 兔肝
- 海鹞鱼齿
- 棘叶
- 杧果树皮
- 紫茎
- 乌木屑
- 水冬瓜根
- 李根
- 黑蒿
- 金钱木根
- 虾蟆脑
- 剪红纱花
- 帚菌
- 厚叶牛耳草
- 南岭黄檀
- 樟树叶
- 糖橘红
- 鸡嗉子根
- 白果根
- 胆汁
- 礁膜
- 刺血红
- 三匹叶
- 山羊血
- 莪术
- 绿结鸡骨
- 十大功劳根
- 假地豆
- 戟形石韦
- 山大烟
- 韭菜子
- 见血封口
- 穬麦蘖
- 美花风毛菊
- 黄龙藤叶
- 狼杷草
- 金腰子
- 藨草
- 黄金线
- 路旁菊
- 土人参
- 枇杷叶
- 小对叶草
- 大白顶草
- 黄鳝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