楤木白皮
《*辞典》:楤木白皮
拼音注音
Sǒnɡ Mù Bái Pí
出处
《浙江民间草药》
来源
为五加科植物楤木树皮的韧皮部。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楤木(《本草拾遗》),又名:鹊不踏(《纲目》),刺老包、仙人杖、刺春头、鹊不站、破凉伞、虎阳刺、刺包头、通刺、黄龙苞、鸟不企草、老虎刺草、鸟不宿、红桐刺、白刺椿、刺杖、白刺桑柴、老虎吊、猫儿刺、百鸟不栖、红虎刺、刺桐、红刺蒙桐、虎椒刺、白塔刺头、黄狼尾巴、飞天蜈蚣、天蜈蚣、雀不站。
落叶灌木或乔木,高达8米。茎直立,通常具针刺。2回或3回单数羽状复叶,长40~80厘米,羽片有小叶5~11,基部另有小叶1对,卵形至广卵形,长5~12厘米或更长,宽3~8厘米,先端尖或渐尖,边缘细锯齿,基部不甚对称,圆形或心脏形,上面粗糙,下面绒毛状,沿脉上密被淡褐色细长毛。花序大,圆锥状,由多数小伞形花序组成,长达50厘米,密被褐色短毛;花梗细,有毛,墓基有膜质披针形小苞片;花萼钟状,先端5齿裂;花瓣5,白色,三角状卵形;雄蕊5;子房下位,5室,花柱5,离生。浆果状核果,近球形。具5棱,花柱宿存,熟时紫黑色。花期7~8月。果期9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沟、林缘、山坡。分布河北、山东、河南、陕西、甘肃、安徽、江苏、浙江、湖南、湖北、江西、福建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树皮呈剥落状,粗糙不平,有纵皱及横纹,并散生坚硬的针刺。外面灰白色至灰褐色,内面黄白色而光滑;断面呈纤维性;树枝上针刺较密。气微香,嚼之带粘液性。
化学成分
茎皮及根皮含三萜皂甙,鞣质、胆碱、挥发油。
性味
《闽东本草》:"性温,味微咸。"
归经
《闽东本草》:"入肝、心、肾三经。"
功能主治
治风湿痹痛,跌打损伤。
①《本草推陈》:"树皮及根皮均有健胃,收敛,利尿及制糖作用。治糖尿病,肾脏病,胃溃疡。"
②《闽东本草》:"补腰肾,壮筋骨,舒筋活血,散瘀止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痛风:楤木白皮一两。同猪肉烧食,或配其他痛风药同煎服。(《浙江民间草药》)
②治跌打损伤:鲜楤木皮,捣烂敷患处。(《闽东本草》)
备注
树枝在江苏、浙江作鸟不宿使用,参见"鸟不宿"条。
其变种[b]黄花楤木[/b](又名:狼牙棒、乌郎头)的根皮及茎皮,在宁夏地区亦供药用,功效相同。其不同点:茎刺较少;叶带灰白色,叶面仅中脉上疏生柔毛;花轴主轴近光滑;花带黄色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环维黄杨星D
- 迎春花叶
- 半夏
- 白豆
- 鬼臼叶
- 喜树叶
- 老虎姜
- 毛叶柿叶
- 倒赤伞
- 斑瓣虎耳草
- 臭黄荆根
- 倒卵叶五加
- 锁阳
- 罗锅底
- 长叶水麻
- 三叶排草
- 八宝镇心丹
- 弓果藤
- 长管蝙蝠草
- 野木鱼
- 八角枫叶
- 芦荟花
- 泥炭藓
- 石栗子
- 白茅针
- 决明子
- 龙头节肢蕨
- 鸡筋参
- 多齿蹄盖蕨
- 黑鹅脚板
- 杯苋
- 伏牛花
- 广东万年青
- 翅子木
- 藏丁香
- 荷莲豆菜
- 圆叶乌头
- 水毛花
- 蝎子七
- 小花花椒
- 大火草根
- 碎骨红
- 生姜汁
- 猴楠
- 糯米藤
- 檀香
- 木芙蓉
- 小一把抓
- 毒箭羊角拗
- 白马鬃铃花
- 绿盐
- 磨盘根
- 芫荽茎
- 豆油
- 豆豉草
- 昆明水金凤
- 柳杉
- 绒仙人球
- 绒毛鸭脚木
- 玉米黑粉
- 两面青
- 铜骨七
- 高山黄华
- 白颖苔草
- 除虫菊
- 鸢油
- 猕猴桃藤
- 山脚麻
- 小棕皮头
- 密叶绢藓
- 苜蓿根
- 沙茴香
- 牛尾蒿
- 丝绵
- 海木
- 刺楸
- 茶膏
- 青葙
- 扁豆花
- 剑麻
- 龙舌草
- 田基黄
- 绿茎槲寄生
- 十姊妹
- 密花角蒿
- 蝉翼藤
- 多穗石柯
- 凤眼果根
- 大花威灵仙
- 石南藤
- 野茶辣
- 赤芍药
- 白苏
- 华南桦
- 三果木皮
- 光叶石楠
- 竹节三七
- 地乌
- 柏根白皮
- 鹅掌楸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