杉木节
《中华本草》:杉木节
拼音注音
Shā Mù Jié
别名
杉节
出处
出自《本草图经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杉科植物杉木枝干上的结节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unninghamia lanceolata(Lamb.)Hook.[Pinus lanceolata Lamb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达30m,胸围达2.5-3m。幼树树冠尖塔形,大树树冠圆锥形。树皮灰褐色,裂成长条片脱落。大枝平展,小枝近对生或轮生。叶在主枝上辐射伸展,在侧枝上排成二列状,条状披针形,革质,微弯,坚硬,长2-6cm,边缘有细齿,上面中脉两侧有窄气孔带、下面沿中脉两侧各有1条白粉气孔带。雌雄同株;雄球花圆锥状,簇生枝顶;雌球花单生或2-4个集生枝顶,卵圆形,苞鳞与珠鳞结合而生,珠鳞先端3裂,腹面具3胚珠。球果近球形或卵圆形,长2.5-5m,径3-4cm,苞鳞三角状宽卵形,宿存。种子长卵形,扁平,长6-8mm,宽约5mm,暗褐色,两侧有窄翅。花期4月,球果10月下旬成熟。
生境分布
广泛栽培于我国长江流域及秦岭以南地区。
性味
辛;性微温
功能主治
祛风止痛;散湿毒。主风湿骨节疼痛;胃痛;脚气肿痛;带下;跌打损伤;臁疮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;或为散,或酒浸。外用:适量,煎水浸泡;或烧存性,研末调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图经》:煮汁,浸捋脚气。2.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浸酒,祛风止痛。3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诸疮,心气痛,骨节疼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杉木节
拼音注音
Shā Mù Jié
别名
杉节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。
出处
《本草图经》
来源
为杉科植物杉枝干上的结节。
功能主治
治脚气,痞块,骨节疼痛,带下,跌扑血瘀。
①《本草图经》:"煮汁,浸捋脚气。"
②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浸酒,祛风止痛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诸疮,心气痛,骨节疼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、入散剂或浸酒。外用:煎水浸渍或烧存性研末调敷。
复方
①治脚气,胁有块:杉木节一大升,橘叶(切)一大升(北地无叶,可以皮代之),大腹槟榔七枚(合子碎之),童子小便三大升。共煮取一大升半,分两服。若一服得快利,即停后服。(柳宗元杉木汤)
②治血伤兼带下不止:杉木节(烧灰存性)、楮皮纸(烧灰)各等分。研令匀细,每服二钱匕,米次调下。(《圣济总录》杉节散)
③治从高坠损,心胸恶血不散:杉木节(细锉)七两,苏枋木五两(细锉,以水一斗。煎取一升,去滓),醋五合(入于苏枋木汁内)。将杉木于一砂盆内,以慢火炒,旋旋滴苏枋木醋汁相和,炒令汁尽,停冷,捣细罗为散。每服以童子热小便调下三钱,日三、四取,化下恶血。(《圣惠方》杉木节散)
④臁疮黑烂:多年老杉木节烧灰,麻油调敷,箬叶隔之,绢帛包定。(《救急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雪药
- 斑点虎耳草
- 松蒿
- 兰石草
- 莸叶醉鱼草
- 桑芽
- 蛇不见
- 红蓝地花
- 合欢花
- 马桂花
- 吉笼草
- 蔷薇露
- 球花马蓝
- 白榄根
- 雄黄
- 粗叶木叶
- 金橘露
- 土密树
- 鸡屎白
- 红背酸藤
- 电灯花
- 红木香
- 马蓼
- 西藏水黄连
- 芦荟花
- 旱芹
- 红叶树子
- 光头前胡
- 胡桃树皮
- 枇杷核
- 仔榄树
- 窄叶大戟
- 兔肝
- 海鹞鱼齿
- 棘叶
- 杧果树皮
- 紫茎
- 乌木屑
- 水冬瓜根
- 李根
- 黑蒿
- 金钱木根
- 虾蟆脑
- 剪红纱花
- 帚菌
- 厚叶牛耳草
- 南岭黄檀
- 樟树叶
- 糖橘红
- 鸡嗉子根
- 白果根
- 胆汁
- 礁膜
- 刺血红
- 三匹叶
- 山羊血
- 莪术
- 绿结鸡骨
- 十大功劳根
- 假地豆
- 戟形石韦
- 山大烟
- 韭菜子
- 见血封口
- 穬麦蘖
- 美花风毛菊
- 黄龙藤叶
- 狼杷草
- 金腰子
- 藨草
- 黄金线
- 路旁菊
- 土人参
- 枇杷叶
- 小对叶草
- 大白顶草
- 黄鳝藤
- 苹
- 龙爪豆
- 柴胡
- 风湿木
- 黄背草苗
- 旱荷叶
- 白杨树
- 羽叶三七
- 小果蕗蕨
- 山橿
- 海萝
- 钱针万线草
- 二色补血草
- 榕树
- 土丁桂
- 大草蔻
- 鲜黄连
- 盘羊肺
- 山大刀根
- 白背青荚叶
- 黄金凤
- 紫荆花
- 巴豆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