斑点虎耳草
《中华本草》:斑点虎耳草
拼音注音
Bān Diǎn Hǔ ěr Cǎo
英文名
blotch saxifraga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虎耳草科植物斑点虎耳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xifraga punctata L.
原形态
斑点虎耳草 多年生草本,高22-33cm。根茎较粗,有多数须根。茎疏被腺柔毛。基生叶数枚莲座状;叶柄长3-10cm,疏被腺柔毛;叶片肾形,长1.6-5.5cm,宽1.9-6.5cm,先端钝尖或急尖,或有短尖头,基部心形,上面被腺柔毛,下面无毛,边缘有锯齿,并具腺睫毛。聚伞花序圆锥状;多花,花梗疏生短柔毛及腺毛,长2-15cm;苞片线状披针形或线状条形,长1-5mm;花萼紫色,5深裂,无毛,花开放时反卷,阔卵形至卵形,长约1.3mm花瓣5,白色或带粉红色,有橘黄色斑点,卵状长椭圆形,基部箭形,有短爪;雄蕊10,稍短于花瓣,花约近圆形,花丝棒状;子房2室,由2心皮构成,下部合生;花柱分离。蒴果,长约3mm,先端具2喙状。种子多数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600-2300m的红松林下、河边及林缘等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地区。
形状
根茎圆柱形,多分枝,长约4cm,粗细不一,具多数须根;表面灰褐色至灰黑色,具毛状小鳞叶。叶基生,叶片卷曲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肾形,暗灰色,长1-4cm,宽2-6.5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锯齿并具睫毛,上面有腺柔毛;叶柄长3-10cm,几无毛。花葶长约30cm,疏生柔毛;圆锥花序疏有短柔毛及腺毛,花多数,白色或带粉红色,有的可见果实,2果瓣上部叉开,基部合生。气微,味苦、辛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入心经
功能主治
解毒消肿。主疮痈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用于疔疮肿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背叶(峨嵋山胡椒)
- 搬倒甑
- 烂泥蒿
- 刺苞南蛇藤叶
- 梗花雀梅藤
- 狼牙委陵菜
- 华中瘤足蕨
- 黑风藤
- 凤尾贯众
- 窿缘小叶桉
- 广西过路黄
- 川西小黄菊
- 凤庆鸡血藤
- 散瘀草
- 柳叶蒿
- 炉甘石
- 桂木干
- 硫黄
- 山野芋
- 扇子七
- 山薄荷
- 孩儿茶
- 刺石榴
- 榧根皮
- 梨树根
- 干蕨鸡
- 佛甲草
- 葛藟根
- 番荔枝
- 半圆盖阴石蕨
- 浮海石
- 半把伞
- 厚壳树
- 华细辛
- 刺子莞
- 散血子
- 山苏木
- 枫荷梨
- 樗白皮
- 橄榄核
- 银鱼
- 慈竹箨
- 白沙蒿
- 野菊花
- 佛指甲
- 狸尾草
- 绿珊瑚
- 桂木根
- 荷叶
- 六股筋
- 狗哇花
- 慈竹根
- 母猪草
- 瓜蒌皮
- 华鹅耳枥
- 理肺散
- 厚皮树
- 瓜子金
- 乌榄仁
- 佛手露
- 白芷叶
- 护心草
- 山蓼
- 疳积草
- 慈竹花
- 孩儿草
- 刺玫花
- 刺三甲
- 山风
- 山荸荠
- 狗枣子
- 慈竹笋
- 留师蜜
- 砗磲肉
- 川莓
- 狗牙贝
- 八角莲叶
- 瓜蒌子
- 炉甘果
- 狗乳汁
- 葛藟汁
- 干姜
- 六道木
- 狗蚁草
- 水冬瓜
- 番泻叶
- 楮实子
- 柳白皮
- 阳遂足
- 阳雀花
- 鸢脑
- 野牡丹根
- 绿兰花
- 野辣蓼
- 桂花露
- 护心胆
- 琉璃枝
- 壶卢秧
- 犁头草
- 凉薯