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杨树根皮
《中华本草》:白杨树根皮
拼音注音
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
出处
出自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根皮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pulus davidiana Dode;[P.tremela L.var.davidiana(Dode)Schneid.]采收和储藏:冬、春季采挖;除去泥去,趁鲜剥取根皮,晒干。
原形态
乔木。高达25cm。树皮光滑;灰褐色或灰白色,老树基部黑色粗糙;树冠圆形。小枝圆筒形,光滑,赤褐色,萌枝被柔毛。芽卵形或卵圆形,无毛,微有粘质。中互生;叶柄侧扁,长2-6cm;叶三角状卵圆形或近圆形,长宽近等,长3-6cm,先端钝尖,急尖或短渐尖,基部圆形截形或浅心形,边缘有波状浅齿,萌枝叶大,三角状卵圆形,下面被柔毛,花序轴有疏毛或密毛;苞子片棕褐色,掌状条裂,边缘有长毛;雄花序长5-9cm,雄蕊5-12,花药紫红色;雌花序长4-7cm;子房圆锥形,柱头2深裂,带红色。果序长达12cm;蒴果卵状圆锥形,长约5mm,有短柄,2瓣裂。花期3-4月,果期4-5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200-3800m的山坡、山脊和沟谷地带,常形成小面积纯林或与其他树种形成混交林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、中南、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;止咳;利温;驱虫。主肺热咳喘;淋浊;白带;妊娠下痢;蛔虫病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8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注意
无湿热瘀滞者禁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草木便方》:化痰止咳,治喘满,祛风散郁,除肺热,清利肠胃。2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男子白浊,淋病,虚咳,白带,糟虫。3.《四川中药志》:祛蛔虫,止腹痛;治妊娠下痢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白杨树根皮
拼音注音
Bái Yánɡ Shù Gēn Pí
别名
白杨皮(《分类草药性》)。
出处
《四川中药志》
来源
为杨柳科植物山杨的根皮。春季采挖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白杨树皮"条。
性味
苦,平。
①《分类草药性》:"性涩,微苦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平微温,味苦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肺热咳嗽,淋浊,蛔虫腹痛,白带,妊娠下痢。
①《草木便方》:"化痰止咳,治喘满,祛风散郁,除肺热,清利肠胃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男子白浊,淋病,虚咳,白带。"
③《四川中药志》:"祛蛔虫,止腹痛;治妊娠下痢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S。-8椒外用:煎水洗.
复方
①治肺热咳嗽:白杨皮,地麦冬、肺经草、白茅根、枇杷叶。水煎服。
②治白浊淋症:白杨皮二两,泡醪糟汁服。
③治蛔虫病:白杨皮、蛆儿草根、五谷子根、露水草根、川楝皮。水煎服。
④治牙痛:白杨皮、三月藨根,薅秧藨根、香橼根、狗地芽根。水煎,取水炖五花内服(不放盐)。
⑤治口疮:白杨皮熬水洗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锁梅根
- 白鱼尾果
- 八月札
- 水丁香
- 花叶秋海棠
- 白补药
- 刺菠
- 铜脚威灵仙
- 满天飞
- 海螺
- 北沙参
- 新塔花
- 黄麻叶
- 赤石脂
- 蕤仁
- 桂木干
- 钩藤根
- 马齿苋子
- 蝴蝶树
- 金丝矮陀陀
- 麻花
- 雪上一支蒿
- 麋茸
- 麻雀肉
- 毛蕊花
- 仙百草
- 润鳞鳞毛蕨
- 鸡脚草乌
- 马蔺叶
- 小果白刺
- 石楠根
- 蓼大青叶
- 西藏凤仙花
- 九节风
- 鳗鲡鱼
- 蘽根
- 马齿苋
- 马鬃
- 黄楝树
- 土附子
- 螃蟹七
- 麋脂
- 山柳
- 野高粱
- 姜叶三七
- 麦饭石
- 蕨萁
- 大金香炉
- 摇钱树根
- 熊肉
- 蒲蒻
- 朝天罐
- 合掌草
- 杏叶
- 马醉木
- 水芋
- 小球藻
- 白背叶根
- 土大香
- 黄樟
- 红牛皮菜
- 黄背草果
- 土八角
- 马肠薯蓣
- 西藏野樱桃
- 冬青子
- 撒发
- 华南毛蕨
- 大麻疙瘩
- 刺血红
- 桂子
- 黑穗画眉草
- 石菖蒲花
- 石莲子
- 三叶茶
- 野黄瓜
- 野苦梨根
- 柿寄生
- 盒子草
- 毛叶小寒药
- 炮仗花
- 面头叶
- 方榄
- 布荆
- 裂叶翼首花
- 野三七
- 毒芹根
- 王不留行
- 骑马参
- 越王余筭
- 白柳
- 水马桑枝叶
- 假报春花
- 毒鱼藤
- 圆叶茅膏菜
- 小构树汁
- 山棯叶
- 驹胞衣
- 青棉花藤
- 香樟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