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小橘
《中华本草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野沙柑、饭汤木、酒饼木、山油甘、山橘。
英文名
Root of Citrusleaf Glycosmis
出处
出自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山小橘的根和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lycosmis citrifolia (Willd.)Lindl.[Limonia citrifolia Willd.;G.parviflora (Sims)Little]采收和储藏:根全年均可采,洗净,切片晒干;叶鲜用。
原形态
山小橘 灌木或小乔木,高约3m。嫩枝常被褐锈色绒毛且呈压扁状。叶互生,有单叶和羽状复叶两种;单叶生于短柄上;奇数现状复叶具小叶3-5;小叶柄长1-4mm;小叶片纸质,长圆形,长6-18cm,宽2.5-5cm,先端渐尖或急尖而钝头,基部狭楔形,缘或为不规则的微波状,两面无毛,上面绿色,下面较淡,具透明腺点,干后两面苍暗。圆锥花序胞生,稀顶生,长2-6cm,花序轴初时被褐色短柔毛;萼5裂,广卵形,外被毛;花瓣5,白色或淡黄色,椭圆形,长约3-4mm,光滑;雄蕊10,等长,药隔无腺体,但在先端为延长的凸尖;于房上位,扁圆形,花柱短,有细小腺点。浆果近球形,直径1-1.5cm,淡红色或朱红色,熟时半透明,味甜可食。花期6-9月,果期10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低丘陵的灌丛或疏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片多皱缩,完整者展平后呈长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。长7-14cm,宽3-6cm,先端钝或急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上面灰绿色,微有光泽,下面浅黄绿色。叶脉稍隆起,两面有透明腺点;叶柄短。气微香,味苦、辛。
化学成分
根和茎皮含山小橘碱(Glycofoline)。
性味
苦;平
归经
肺;胃;肝经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;化痰止咳;理气消积;散瘀消肿。主感冒咳嗽;食滞纳呆;食积腹痛;疝气痛;跌打肿痛食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;或鲜叶捣敷。
注意
《广西中草药》:孕妇忌服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消肿,止血,散血,行气,消积。2.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祛风发表,行气止咳。治感冒咳嗽,小肠疝气痛,冻疮。3.《广西中草药》:祛痰,散瘀,消积。治食积腹痛,跌打肿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山柑橘、野沙柑、酒饼木[广东]
来源
为芸香科山小橘属植物山小橘Glycosmis citrifolia (Willd.)Lindl.,以根、叶和果实入药。夏季采叶,鲜用或阴干。根全年可挖,洗净切片,晒干或阴干。深秋摘果,用开水烫过再晒干。
原形态
直立灌木,高约4米。幼枝及芽被锈色毛。叶互生,有柄;单叶及羽状复叶杂见,小叶3,少为2,对生或互生,小叶片窄椭圆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7~15厘米,宽3~6厘米,先端钝或急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,两面有透明腺点。夏、秋开白色小花,组成腋生小形密花圆锥花序,花序轴薄被锈色小毛,花近无梗,花5数,萼极小,长不及1毫米,花瓣卵状矩圆形,长约3毫米,雄蕊10个,花盘肥厚。小浆果肉质,近球形,常略偏斜,直径约7毫米,淡红色或较深,略通明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灌丛、丘陵及村边。分布于广西、广东等省区。
性味
辛、甘,平。
功能主治
祛痰止咳,理气消积,散瘀消肿。用于感冒咳嗽,消化不良,食欲不振,食积腹痛,疝痛;外用治跌打淤血肿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;外用适量,鲜叶捣烂敷患处。
备注
同属植物[b]酒饼叶[/b]Glycosmis pentaphylla的花蕾和嫩叶含山小橘甙(glycosmin,C[XB]22[/XB]H[XB]26[/XB]O[XB]10[/XB]),水解生成水杨醇(salicylalcohol),3,4-二甲氧基苯甲酸及一分子葡萄糖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小橘
拼音注音
Shān Xiǎo Jú
别名
野沙柑、饭汤木、酒饼木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,山油甘、山橘(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)。
出处
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山小橘的根及叶。全年可采。洗净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3米左右。嫩枝和芽常被褐锈色绒毛。叶有单叶和羽状复叶两种,单叶生于短柄上,羽状复叶具2~3片小叶;小叶长圆形,长6~18厘米,宽2.5~5厘米,有透明油点,全缘。圆锥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序轴被褐锈色短柔毛;花白色或淡黄色;萼5,长不及1毫米;花瓣5,长约3毫米;雄蕊10,等长,着生于花盘周围;子房有腺状小窝点。浆果球形,径约1厘米,熟时橙红色,半透明。花期夏、秋季。
生境分布
生于低丘陵的灌丛或疏林中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根含黄酮甙、氨基酸。
性味
①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根:辛,温;叶:微甘,温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微辛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祛风解表,化痰,消积,散瘀。治感冒咳嗽,食积腹痛,疝气痛。跌打瘀肿,冻疮。
①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消肿,止血,散血,行气,消积。"
②《常用中草药彩色图谱》:"祛风发表,行气止咳。治感冒咳嗽,小肠疝气痛,冻疮。"
③《广西中草药》:"祛痰,散瘀,消积。治食积腹痛,跌打肿痛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8钱。外用:煎水洗;鲜叶捣敷。
注意
《广西中草药》:"孕妇忌服。"
复方
治跌打肿痛:山小橘鲜叶,捣烂酒调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苦豆根
- 升麻草
- 黑根药
- 铁杆地柏枝
- 短叶蹄盖蕨
- 獾骨
- 铁包金
- 红帽顶
- 大花石上莲
- 糙叶树
- 红木香
- 水底龙
- 人参花
- 金橘叶
- 焮麻
- 长毛柃叶
- 臭茉莉
- 排骨灵
- 堇宝莲叶
- 饴糖
- 羯布罗香
- 赤甲红
- 山大烟
- 苞叶木
- 鸡血藤
- 梨果榕
- 土蜂子
- 狗爪樟皮
- 鳙鱼头
- 金兰
- 野扁豆
- 茶子心
- 北沙参
- 地骨皮
- 大羽藓
- 喉痧药
- 梦花
- 田螺
- 荠菜
- 棠梨枝叶
- 石头菜
- 大千生
- 猴楠
- 湖北贝母
- 鳗鲡
- 白绿叶果实
- 浙樟
- 覆盆子
- 黄独零余子
- 海木
- 篦梳剑
- 黄芦木
- 血竭
- 翼核果
- 铜绿
- 钩藤根
- 土黄芩
- 桃枝
- 木香花
- 白胶香
- 仙半夏
- 草苁蓉
- 翠雀花
- 苜蓿根
- 落葵花
- 高山大戟
- 蘡薁
- 小石松
- 腊梅
- 疳积草
- 水草乌
- 叶子花
- 横经席
- 海桐花
- 藏三七
- 荔枝草
- 金橘露
- 白猪栗根
- 花椒叶
- 红毛鸡
- 扭筋草
- 吐烟花
- 山桂花
- 标杆花
- 胡椒
- 莸
- 黑风散
- 栀子花
- 猪鬃刚
- 鸽粪
- 鲨鱼胆
- 虾蟆
- 奶浆参
- 刺叶苏铁
- 砗磲
- 蒿雀
- 法半夏
- 羊吊钟
- 牛筋果
- 金钟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