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节蓼
《中华本草》:竹节蓼
拼音注音
Zhú Jié Liǎo
别名
观音竹、铁扭边、上石百竹、飞天蜈蚣、蜈蚣竹、扁竹花、斩蛇剑、鸡爪蜈蚣、蜈蚣草、扁竹、对节草、竹节山草、百脚山草、大本飞天蜈蚣、斑竹相似、寒忌竹、鹅江草
出处
出自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竹节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omalocadium platycladum(F.Muell. Ex Hook.)L.H. Bailey[Coccoloba platyclada F.Muell.ex Hoo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取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l-3m。茎基部圆柱形,木质化,上部枝扁平,呈带状,宽7-12mm,深绿色,具光泽,有明显的细线条,节处略收缩。叶互生,多生于新枝上;无柄;托叶鞘退化成线状,分枝基部较宽,先端锐尖;叶片菱状卵形,长4-20mm,宽2-10m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。花小,两性,簇生于节上,具纤细柄;苞片膜质,淡黄棕色;花被5深裂,淡绿色,后变红;雄蕊6-7,花丝扁,花药白色,比花被短;雌蕊1,花柱短,3枚,柱头分叉。瘦果三角形,平滑,包于肉质紫红色或淡紫色的花被内,呈浆果状。花期9-10月,果期10-11月。
栽培
栽培要点:喜温暖、湿润及通风良好的环境,不耐寒。土壤以排水良好的砂质壤土最为适宜。扦插或播种繁殖。春季4月进行。生长期间应施肥、浇水、修剪、设支架。冬季温室越冬,最低温度不得低于8℃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多栽于庭园。分布于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资源分布:原产南太平洋所罗门群岛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带叶茎校平滑无毛。枝扁平,宽7-12mm,节明显,节间长l-2cm,表面有细密平行条纹,浅绿色或褐绿色,质柔韧。叶片菱状卵形,长0.4-2cm,宽0.2-1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;叶柄极短;托叶鞘退化为一横线条纹。气微,味微涩。
性味
甘;淡;性平
归经
肝;肺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去瘀消肿。主痈疽肿毒;跌打损伤;蛇;虫咬伤
用法用量
内服:煎场,15-30g,鲜品60~12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广西中药志》:拔毒消肿。治毒蛇及蜈蚣咬。2.《泉州本草》:清热解毒,退癀消肿,行血去瘀,生新止痛。治痈疽肿毒,跌打损伤,毒蛇咬伤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竹节蓼
拼音注音
Zhú Jié Liǎo
别名
扁竹蓼、飞天蜈蚣、百足草、蜈蚣竹、鸡爪蜈蚣
来源
蓼科竹节蓼Homalocladium platycladum (F. Muell.)Bail.,以茎、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东、广西。
性味
甘、淡,平。
功能主治
行血祛瘀,消肿止痛。主治痈疮肿毒,跌打损伤,毒蛇及蜈蚣咬伤。
用法用量
鲜品1~2两。外用适量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竹节蓼
拼音注音
Zhú Jié Liǎo
别名
百足草(《广州植物志》),观音竹、铁扭边、上石百足、飞天蜈蚣、蜈蚣竹、扁竹花、斩蛇剑(《广西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广西中药志》
来源
为蓼科植物竹节蓼的全草。全年可采,晒干,或鲜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直立草本,高0.6~2米。茎基部圆柱形,木质化,上部枝扁平,呈带状,宽7~12毫米,深绿色,具光泽,有显着的细线条,节处略收缩,托叶鞘退化成线状,分枝基部较窄,先端锐尖。叶多生于新枝上,互生,菱状卵形,长4~20毫米,宽2~10毫米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,全缘或在近基部有一对锯齿,羽状网脉,无柄。花小,两性,具纤细柄;苞片腆质,淡黄棕色;花被4~5深裂,裂片矩圆形,长约1毫米,淡绿色,后变红色;雄蕊6~7,花丝扁,花药白色;雌蕊1,子房上位,花柱短,3枚,杜头分叉。疫果三角形,包于红色内质的花被内。花期9~10月。果期10~11月。
生境分布
多栽培于庭园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广西等地。
性味
甘酸,微寒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淡涩,性微寒,无毒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味酸微甘,性平,无毒。"
归经
入心、肝、脾经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入心、肝二经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入心、肝、肿经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,散瘀消肿。治痈疽肿毒,跌打损伤,蛇、虫咬伤。
①《广西中药志》:"拔毒消肿。治毒蛇及蜈蚣咬。"
②《泉州本草》:"清热解毒,退癀消肿,行血去瘀,生新止痛。治痈疽肿毒,跌打损伤,毒蛇咬伤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(鲜者2~4两)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打损伤:鲜竹节蓼二两,以酒代水煎服,并以渣敷患处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②治毒蛇咬伤:竹节蓼二两,红乌桕木二两。咸苏木二两,假紫苏二两,千斤拔一两。以上五味捣烂,以三分之一冲酒服,三分之二浸醋外涂伤口周围。(《广西中药志》)
③治蜈蚣咬伤:竹节蓼捣烂,擦伤口周围。(《广西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颡鱼涎
- 麻油
- 三白草
- 云南红豆蔻
- 黄瑞木
- 雷五加叶
- 红接骨草
- 大粘药
- 山蚂蝗
- 太白丽参
- 小丁香
- 红管药
- 爬藤榕
- 赤小豆花
- 光素馨
- 弹裂碎米荠
- 赤小豆叶
- 猴头菌
- 猕猴骨
- 詹糖香
- 醋栗
- 铁灯台
- 芜菁子
- 蓬莱草
- 蕹菜根
- 赤杨
- 瓦楞子
- 大管
- 苎麻花
- 蜈蚣刺
- 铁草鞋
- 霹水草
- 桃仁
- 蒲儿根
- 蜈蚣萍
- 大金刀
- 毒鱼藤
- 空筒泡
- 丝瓜花
- 通天连
- 滴水珠
- 陈火腿骨
- 红根
- 苦天茄
- 长春七
- 问荆
- 峨眉耳蕨
- 栲栗果壳
- 空心花
- 红马蹄乌
- 望江南
- 草果药
- 苕叶细辛
- 竹叶菜
- 柄果槲寄生
- 陈仓米
- 王瓜
- 鹅内金
- 豆腐浆
- 皮哨子
- 山吴萸果
- 问题特
- 蛤蚧
- 赤芍药
- 朱顶红
- 无腺橉木
- 貒肉
- 峨参叶
- 铁箍散
- 苦蘵
- 铁粉
- 毛白杨
- 圆柏果
- 真藓
- 竹节树
- 豺肉
- 盐蛇
- 无柄卫矛
- 铁棒锤
- 川谷根
- 文殊兰
- 南天竹叶
- 樟树子
- 土贝母
- 苦蘵果实
- 剑叶铁角蕨
- 舞草
- 小叶石楠
- 蜈蚣
- 过山风
- 阴(句黾)
- 铁线透骨草
- 辟汗草
- 篦齿蒿
- 赤扬
- 棘胸蛙
- 陀罗紫菀
- 破骨风
- 赤楠蒲桃叶
- 文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