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丁草
《*辞典》:大丁草
拼音注音
Dà Dīnɡ Cǎo
别名
烧金草(《纲目》),豹子药、苦马菜、米汤菜、鸡毛蒿、白小米菜(《贵州民间药物》),踏地香(《贵州省中医验方秘方》),龙根草、翻白叶(《贵州草药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或带根全草。夏、秋采收,洗净。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有春、秋二型。春型植株较矮小,高8~19厘米;花茎直立,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,后渐脱落,上具线形苞片数枚;基部叶丛生,呈莲座状,椭圆状广卵形,长2~5.5厘米,宽1.5~4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心脏形。秋型植株高大,高30~60厘米,基部叶倒技针状长椭圆形,或椭圆状广卵形,长5~16厘米,宽3~5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逐渐狭窄成柄,边缘提琴状羽状分裂,顶端裂片卵形,边缘具不规则的圆齿,齿端凸头,上面绿色,下面密具白色蛛丝毛。头状花序单生,直径约2厘米;总苞简状钟形,长8~10毫米,宽5~10毫米;苞片约3层,外层苞片较短,线形,内层苞片线状披针形;舌状花紫红色,长10~12毫米;管状花长约7毫米。瘦果长4.5~6毫米,两端收缩;冠毛长4.5~5毫米。
生境分布
生于坡地、路旁、田边或灌木丛中。全国大部分地区有分布。
性味
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苦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祛风湿,解毒。治风湿麻木,咳喘,疔疮。
①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"治风湿麻木。"
②《贵州草药》:"驱风除湿,止咳喘,解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或泡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风湿麻木:豹子药一两。泡酒服。
②治咳喘:豹子药二钱。煎水服,红糖作引。
③治疔疮:豹子药根适量,捣绒敷患处。并治兽咬伤。(选方出《贵州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大丁草
拼音注音
Dà Dīnɡ Cǎo
别名
小火草、臁草
来源
为菊科大丁草属植物大丁草Leibnitzia anandria (L.) Nakai [Gerbera anandria (L.)Sch.Bip.],以全草入药。开花前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备用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。根状茎短,下生多数细长须根,具辛辣味,有春秋二型:春型植株较矮小,基生叶丛生,莲座状,有长柄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长2~5.5厘米,宽1.5~4.5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心形,边缘浅齿状或基部羽裂。春夏间抽花葶,高8~19厘米,初有白色蛛丝毛密生,后渐脱落。有条形苞叶。头状花序单生,直径约2厘米;边花舌状,淡紫色,中央花管状,黄色。秋型植株高大,基生叶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,长5~16厘米,宽3~5.5厘米,基部逐渐变窄成柄,边缘提琴状羽裂,顶端裂片卵形,边缘具不规则圆齿,上面绿色,下面密生白色蛛丝毛。秋季开花,仅有管状花。瘦果纺锤形,两端收缩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沟谷、路旁及林下草丛中。我国南北各省区均有分布。
性味
苦,寒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,解毒消肿,止咳,止血。用于肺热咳嗽,肠炎,痢疾,尿路感染,风湿关节痛;外用治乳腺炎,痈疖肿毒,臁疮;烧烫伤,外伤出血。
用法用量
0.3~1两;外用适量,研末外敷或捣烂敷患处。
复方
外伤出血:大丁草研末,撒伤口。有一定的止血和消炎效果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大丁草
拼音注音
Dà Dīnɡ Cǎo
别名
烧金草、豹子药、苦马菜、米汤菜、鸡毛蒿、白小米菜、踏地香、龙根草、翻白叶、小火草、臁草
英文名
Herb of Common Leibnitzi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大丁草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Leibnitzia anandria (L.) Nakai [Tussi-lago anandria L.; Gerbera anandria (L.) Sch.-Bip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大丁草 多年生草本。植株有二型:春型株矮小,高8-20cm。叶广卵形或椭圆状广卵形,长2-6cm,宽1.5-5cm,先端钝,基部心形或有时羽裂;头状花序紫红色;舌状花长10-12mm;管状花长约7mm。秋型植株高大,高30-60cm;叶片倒披针状长椭圆形或椭圆状广卵形,长5-6cm,宽3-5.5cm,通常提琴状羽裂,先端裂片卵形,边缘有不规则同圆齿,基部常狭窄下延成柄;头状花序紫红色,全为管状花。瘦果长4.5-6mm,有纵条;冠毛长4-5mm,污白色或黄棕色。春花期4-5月,秋花期8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坡路旁、林边、草地、沟边等阴湿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我国南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本品卷缩成团,枯绿色。根茎短,下生多数细须根,植株有大小之分,基生叶丛生,莲座状;叶片椭圆状宽卵形,长2-5.5cm,先端钝圆,基部心形,边缘浅齿状。花葶长8-19cm,有的具白色蛛丝毛,有条形苞叶。头状花序单生,直径2cm,小植株花序边缘为舌状花,淡紫红色,中央花管状,黄色,植株仅有管状花。瘦果纺锤形,两端收缩。气微,味辛辣、苦。[br]显微鉴别 根横切在:表皮细胞1列,常显淡棕色或棕色,可见多数根毛或其残基,赤为淡棕色或棕色。皮层薄壁组织宽厚,有时可见裂隙(根的较粗部分);内皮层细胞1列,凯氏点明显。中柱鞘细胞1列。外韧型维管束,韧皮束常为4-5;初生木质部常为4-5原型,次生木质部少量(根的较粗部分)。中心为较小的髓。[br]叶横切面:上、下表皮细胞各1列,角质层较厚;气孔多见于下表皮;可见多细胞非腺毛或基残基(下表皮龙多),非腺毛顶细胞甚狭长,盘绕扭曲。叶肉叶未见栅栏组织与海绵组织的分化,唯上表皮下的细胞排列更紧凑、规整;两侧叶肉组织常相连于主脉处上表皮下。主脉处下表皮下可见约1列细胞组成的厚角组织(或不明显)。主脉维管束圆形,木质部上方及韧皮部下方可见厚角组织。
化学成分
本品地上部分含苯并吡喃类化合物(benzofu-rans)[1],及野樱甙(prunasin),5-甲基香豆粗-4-O-β-D-吡喃葡萄糖甙(5-methylcoumarin-4-O-β-Dglucopyranoside)[2],大丁甙(ger-berinside)[3],大丁甙元(4-hydroxy-5-methylcoumarin),大丁双香豆粗[3,3-methenebi-(4-hydroxy-5-methylcoumarin)],琥珀酸(succinic acid),木犀草素-7-β-D-葡萄糖甙(luteolin-7-β-D-gluco-side),大丁纤维二糖甙(5-methylcoumarin-4-cellobioside),大丁龙胆二糖甙(5-methlcoumarin-4-gentiobioside),蒲公英赛醇(taraxerol),β-谷甾醇(β-sitosterol)[4],3,8-二羟基-4-甲氧基香豆精(3,8-dihydroxy-4-methylxycoumarin),3,8-二羟基-4-甲氧基-2-氧代-2H-1-苯并吡喃-5-羟酸(3,8-dihydroxy-4-methoxy-2-oxo-2H-1-benzopyran-5-carboxylic acid),5,8-二羟基-7-(4-羟基-5-甲基-香豆粗-3-基)-香豆精[5,8-dihydroxy-7-(4-hydroxy-5-methyl-coumarin-3-yl)-coumarin][5]。
药理作用
1.抗菌作用 体外试验(杯碟法),大丁草水煎剂(10%-50%),大丁甙和甙元(5×10-4-2×10-3),大醒草成分Ⅰ、Ⅱ、Ⅲ、Ⅵ、Ⅸ区以及乙醇提取物中分离的结晶5-甲基-香豆精-4-O-β-D-葡萄糖甙对金黄色葡萄球菌、绿脓杆菌等均显示有不同程度的抗菌活性[1-3]。小鼠腹腔注射水煎剂或醇浸剂5g/kg及大丁甙40-240mg/kg对绿脓杆菌感染也有一定疗效;大丁甙抗绿脓杆菌ED50为46.2mg/kg[1]。2.对网状内舌皮系统吞噬作用 大丁甙20-56mg/kg腹腔注射能增加家兔及小鼠网状内皮系统的吞噬功能[1]。3.毒性 大丁甙给小鼠腹腔注射200-500mg/kg,3d内无死亡,给家兔静注20mg/kg,每日2次,7d后血液、肝肾功能未风异常[1]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鉴别
理化鉴别 (1)取本品粗粉0.5g,加乙醇10ml,浸泡过夜,过滤,滤液于白瓷皿中挥干,滴加5%香荚西酣浓酸溶液,放置呈紫红色。[br](2)取本品粗粉0.5g,加乙醇5ml,温浸10min,滤过,滤液1ml,加3%碳酸溶液1ml,在沸水浴中加热3min,冰浴冷却,加新配制的重氮试剂2滴,显红色。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;解毒消肿。主肺热咳嗽;湿热泻痢;热淋;风湿关节痛;痈疖肿毒;臁疮;早蛇咬伤;烧烫伤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泡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贵州民间药物》:治风湿麻木。2.《贵州草药》:驱风除湿,止咳喘,解毒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叉分蓼
- 云母
- 土丹参
- 山枇杷
- 小果蔷薇
- 槐花
- 大马哈鱼
- 草蜘蛛
- 云豹骨
- 楮头红
- 化香树果
- 卵叶贝母兰
- 花蚊虫
- 鲨鱼骨
- 白茎鸦葱
- 红茎黄芩
- 剑叶玉簪
- 杨栌耳
- 少花腰骨藤
- 黄花岩松
- 山苦荬
- 大树三台
- 四叶细辛
- 鹤虱风
- 红对节子
- 灯心草根
- 杧果钉
- 可爱复叶耳蕨
- 血见愁老鹳草
- 草威灵
- 残槁蔃
- 蜜桶花
- 大蝎子草
- 盒果藤
- 鲫鱼胆
- 大石韦
- 山芭蕉子
- 獭胆
- 山香果
- 山黄菊
- 大飞天蜈蚣
- 大金香炉
- 大石枣
- 四棱杆
- 漏斗苣苔
- 蛤壳
- 珊瑚草
- 小天蒜
- 厚叶牛耳草
- 山桂皮
- 西伯利亚青兰
- 地仙桃
- 大尾摇
- 西南槐树
- 葱白
- 云雾七
- 小苏苏棵花
- 厚叶沿阶草
- 莼菜
- 大蓑衣藤根
- 大叶树萝卜
- 秦岭冷杉
- 柳兰叶风毛菊
- 河豚
- 化香树
- 崖棕根
- 东廧子
- 小发散
- 帽辫七
- 新疆香堇
- 剑叶耳草
- 小花鸢尾根
- 山白菊
- 鸡子壳
- 唐古特马尿泡
- 亮叶桦皮
- 草蚂蚱莲
- 黄栌枝叶
- 莲状绢毛菊
- 太白韭
- 卵叶橐吾
- 山马鞭草
- 星宿菜
- 大透骨草
- 大风药叶
- 老枪谷叶
- 散血飞
- 红大戟
- 柳叶藓
- 樱桃枝
- 灯笼果
- 奶浆果
- 白鱼尾
- 小红蒜根
- 石枫药
- 大叶钩藤
- 大青木
- 蓝玉簪龙胆
- 蒙自木蓝
- 沙枣