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苣荬菜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苣荬菜
拼音注音
Dà Yè Jù Mǎi Cài
别名
白花大蓟、苦荬、圆再苦苣菜、败酱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续断菊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chus asdper (L.) Hill. [Sonchus oler-aceus L.var.asper L. 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续断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纺锤状或圆锥状。茎分枝或不分枝,无毛或上都有头状腺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叶柄有翅,中上部叶无柄,基部有扩大的圆耳;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圆形,长6-15cm,宽1.5-8cm,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全裂,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。头状花序,5-10个,在茎顶密集成伞房状;梗无毛或有腺毛;总苞钟状,长10-12mm,宽10-15mm;总苞片2-3层,暗绿色;舌状花黄色,两性,结实。瘦果,长椭圆状倒卵形,压扁,褐色或肉色,两面各有3条纵肋,肋间无细皱纹;冠毛白色,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五环三萜醇9.8%,及其乙酸酯16.1%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.6%。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4%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8%,计曼尼醇(germanicol)6%,ψ-蒲公英甾醇(ψ-taraxasterol)17%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36%,羽扇豆醇 (lupeol)28%;三萜乙酸酯有α-香树脂酸乙酸酯(α-amyrin acetate)3%,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β-amyrin acetate)8%,计曼尼醇乙酸酯( germanicolacetate)5%,ψ-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ψ-taraxasterol acetate) 19%,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taraxasterol acetate)21%,羽扇豆醇乙酸酯(lupeol acetate)44%。另有报道,从干燥滇苦菜中测得含C17-35烷烃1.7%,C12-32脂肪酯17.4%,三萜乙酸酯16.1%,C22-28醇19%,甾醇11.7%。另外,还从本品中分到表-无羁萜醇乙酸酯(epi-friedelinol acetate),豆甾醇(stignasterol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及它们的7-葡萄糖醇酸甙。苦苣菜甙(sonchuside)D、E、F、G、H、I,及苦苣菜丁烯酮甙(sonchuionoside)A、B、C,淫羊藿甙(icariside)B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疮疡肿毒;小儿咳喘;肺痨咳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玉簪
- 黄龙藤
- 七叶一把伞
- 尖尾风
- 黄花夹竹桃叶
- 三月泡
- 香石藤果
- 荠菜子
- 南方六道木
- 麦撇花藤
- 散血藤
- 香橼
- 牛金子
- 芦子藤
- 赤芍药
- 海南粗榧
- 附地菜
- 黄葛树
- 藏三七
- 帽兰
- 白背叶根
- 千里光
- 续断
- 饭团藤
- 马比木
- 蜗牛
- 红鬼笔
- 过墙风
- 金棒锤
- 乌脚枪
- 野大豆藤
- 地牯牛
- 海螺壳
- 败酱草
- 黑壳楠
- 箭杆风
- 黄缨菊
- 黄山药
- 紫花地丁
- 楤木根
- 风藤草
- 金不换
- 蝴蝶暗消
- 豹皮樟
- 马牙七
- 冰球子
- 穿地龙
- 雪猪油
- 黄葵
- 化血胆
- 狐狸尾
- 木槿根
- 蟋蟀
- 小飞蓬
- 芦子
- 蟹爪
- 海蟑螂
- 蛤蜊粉
- 过山蕨
- 香榧草
- 树茭瓜果
- 湖北楤木
- 叶子花
- 椒蒿
- 小草
- 九节莲
- 一点红
- 节节草
- 覆盆子
- 金丝木通
- 黄背草果
- 唐古特青兰
- 大头茶果
- 接气草
- 银鱼
- 玉米轴
- 山牛毛毡
- 鸡爪槭
- 砗磲肉
- 黄筒花
- 红花栝楼
- 水毛花
- 沙糖木
- 木竹子油
- 胡桃青皮
- 龙舌箭
- 芹花
- 狗骨柴
- 火棘
- 蚕茧
- 狗蚁草
- 茸毛木蓝
- 锅粑
- 桑芽茶
- 乳花
- 自消容根
- 矮脚苦蒿
- 勒管草
- 毛叶楼梯草
- 汝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