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苣荬菜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苣荬菜
拼音注音
Dà Yè Jù Mǎi Cài
别名
白花大蓟、苦荬、圆再苦苣菜、败酱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续断菊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chus asdper (L.) Hill. [Sonchus oler-aceus L.var.asper L. 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续断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纺锤状或圆锥状。茎分枝或不分枝,无毛或上都有头状腺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叶柄有翅,中上部叶无柄,基部有扩大的圆耳;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圆形,长6-15cm,宽1.5-8cm,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全裂,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。头状花序,5-10个,在茎顶密集成伞房状;梗无毛或有腺毛;总苞钟状,长10-12mm,宽10-15mm;总苞片2-3层,暗绿色;舌状花黄色,两性,结实。瘦果,长椭圆状倒卵形,压扁,褐色或肉色,两面各有3条纵肋,肋间无细皱纹;冠毛白色,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五环三萜醇9.8%,及其乙酸酯16.1%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.6%。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4%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8%,计曼尼醇(germanicol)6%,ψ-蒲公英甾醇(ψ-taraxasterol)17%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36%,羽扇豆醇 (lupeol)28%;三萜乙酸酯有α-香树脂酸乙酸酯(α-amyrin acetate)3%,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β-amyrin acetate)8%,计曼尼醇乙酸酯( germanicolacetate)5%,ψ-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ψ-taraxasterol acetate) 19%,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taraxasterol acetate)21%,羽扇豆醇乙酸酯(lupeol acetate)44%。另有报道,从干燥滇苦菜中测得含C17-35烷烃1.7%,C12-32脂肪酯17.4%,三萜乙酸酯16.1%,C22-28醇19%,甾醇11.7%。另外,还从本品中分到表-无羁萜醇乙酸酯(epi-friedelinol acetate),豆甾醇(stignasterol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及它们的7-葡萄糖醇酸甙。苦苣菜甙(sonchuside)D、E、F、G、H、I,及苦苣菜丁烯酮甙(sonchuionoside)A、B、C,淫羊藿甙(icariside)B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疮疡肿毒;小儿咳喘;肺痨咳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大叶青木香
- 小毒芋
- 茼蒿
- 厚叶牛耳草
- 山菅兰
- 两面针
- 小叶杨
- 大雪上一枝蒿
- 黄荆枝
- 藕节
- 小红蒜根
- 定草根
- 大花柳叶菜
- 鲤鱼脑
- 川贝母
- 黄唇鱼鳃
- 西藏鸡爪草
- 蜣螂
- 黄背草苗
- 罗盖叶
- 野塘蒿
- 小羊桃
- 牡丹藤
- 瘦风轮
- 刺萆薢
- 卵叶贝母
- 多裂独活
- 黄瓦韦
- 炮掌果
- 黄紫堇
- 西南鹅掌柴
- 山木通
- 毛黄堇
- 貂尾
- 射尿拐
- 马槟榔
- 四楞蒿
- 丁香
- 巴山虎
- 鹿脂
- 山香圆
- 鹿角胶
- 黄粱米
- 灌木蒲桃
- 松油
- 小花清风藤
- 水蛇皮
- 悬钩根
- 椋子木
- 心叶荆芥
- 华中五味子
- 小婆婆纳
- 西藏马先蒿
- 肥荚红豆
- 胡桃枝
- 小草乌
- 卵叶娃儿藤
- 红鸡踢香
- 东当归
- 花木通
- 小狼毒
- 地骷髅
- 红花月见草
- 苔菜
- 狗脚草根
- 柳叶剑蕨
- 大青盐
- 黄杨
- 茅草箭
- 钩苞大丁草
- 五瓣寄生
- 咸酸蔃
- 石荠苎
- 蜡瓣花
- 短柱梅花草
- 柳叶斑鸠菊
- 栗壳牛肝菌
- 六角英
- 深山不出头
- 龙舌草
- 山红稗
- 小黄树
- 钝叶草
- 鸬鹚涎
- 浮萍
- 心不干
- 西南小阴地蕨
- 绿叶五味子
- 深裂黄草乌
- 黑藁本
- 山李子
- 买麻藤
- 密陀僧
- 核子木
- 二郎剑
- 蟒蛇草
- 小洋紫苏
- 食盐
- 小叶鹅掌柴
- 山货榔