大叶苣荬菜
《中华本草》:大叶苣荬菜
拼音注音
Dà Yè Jù Mǎi Cài
别名
白花大蓟、苦荬、圆再苦苣菜、败酱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续断菊的全草或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chus asdper (L.) Hill. [Sonchus oler-aceus L.var.asper L. 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采收,鲜用或切段晒干。
原形态
续断菊 一年生草本,高30-70cm。根纺锤状或圆锥状。茎分枝或不分枝,无毛或上都有头状腺毛。叶互生;下部叶叶柄有翅,中上部叶无柄,基部有扩大的圆耳;叶片长椭圆形或倒圆形,长6-15cm,宽1.5-8cm,不分裂或缺刻状半裂或羽状全裂,边缘有不等的刺状尖齿。头状花序,5-10个,在茎顶密集成伞房状;梗无毛或有腺毛;总苞钟状,长10-12mm,宽10-15mm;总苞片2-3层,暗绿色;舌状花黄色,两性,结实。瘦果,长椭圆状倒卵形,压扁,褐色或肉色,两面各有3条纵肋,肋间无细皱纹;冠毛白色,毛状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路边、田野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全国各地。
化学成分
本品含五环三萜醇9.8%,及其乙酸酯16.1%和其长链脂肪酸酯4.6%。其中三萜醇类成分有α-香树脂醇(α-amyrin)4%,β-香树脂醇(β-amyrin)8%,计曼尼醇(germanicol)6%,ψ-蒲公英甾醇(ψ-taraxasterol)17%,蒲公英甾醇(taraxasterol)36%,羽扇豆醇 (lupeol)28%;三萜乙酸酯有α-香树脂酸乙酸酯(α-amyrin acetate)3%,β-香树脂醇乙酸酯(β-amyrin acetate)8%,计曼尼醇乙酸酯( germanicolacetate)5%,ψ-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ψ-taraxasterol acetate) 19%,蒲公英甾醇乙酸酯(taraxasterol acetate)21%,羽扇豆醇乙酸酯(lupeol acetate)44%。另有报道,从干燥滇苦菜中测得含C17-35烷烃1.7%,C12-32脂肪酯17.4%,三萜乙酸酯16.1%,C22-28醇19%,甾醇11.7%。另外,还从本品中分到表-无羁萜醇乙酸酯(epi-friedelinol acetate),豆甾醇(stignasterol),芹菜素(apigenin),木犀草素(luteolin)及它们的7-葡萄糖醇酸甙。苦苣菜甙(sonchuside)D、E、F、G、H、I,及苦苣菜丁烯酮甙(sonchuionoside)A、B、C,淫羊藿甙(icariside)B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止血。主疮疡肿毒;小儿咳喘;肺痨咳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,鲜品加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枫香脂
- 鮧鱼
- 岳桦
- 黑面叶
- 苣荬菜
- 凤凰衣
- 柱果木榄叶
- 蝴蝶树
- 羊蹄甲
- 柄果槲寄生
- 碎米荠
- 茄根
- 茸毛木蓝
- 卵叶蜘蛛抱蛋
- 绿玉树
- 车前草
- 刻裂紫堇
- 番杏
- 高山露珠草
- 小芸木
- 天竺子
- 到老嫩
- 冬瓜
- 寒水石
- 篱天剑
- 山狸子肉
- 鹅绒藤
- 尖山橙
- 老虎须
- 花蝴蝶根
- 鹰爪枫
- 对叉疔药
- 大叶马尾连
- 四川澄茄子
- 蒒实
- 椿叶
- 碎米蕨
- 东方乌毛蕨叶
- 短冠草
- 小花青藤
- 披针骨牌蕨
- 香樟根
- 十大功劳根
- 骆驼蹄瓣
- 老鹤草
- 小罗伞
- 芍药花
- 无花果
- 秋海棠果
- 鹰不泊薳
- 蒲桃
- 小红蒜根
- 跳八丈
- 挖耳草根
- 家独行菜
- 卷毛耳草
- 阿魏
- 盐肤子
- 脆骨风
- 文冠果
- 老虎耳根
- 桃树根、茎、树皮
- 小麦麸
- 毛鬼头伞
- 大地棕根
- 盘羊角
- 川梨
- 白花苋
- 生漆
- 大苞芹
- 五爪龙
- 蒿雀
- 藿香
- 褐盖肉齿菌
- 白及
- 淡竹叶
- 大脚菇
- 豇豆根
- 硬叶吊兰
- 水游草
- 乌骨藤
- 蛤蒌
- 赛繁缕
- 九子不离母
- 石老虎
- 银叶树
- 小草
- 檵花
- 蝶毛菌
- 虎尾轮
- 黄荆枝
- 草乌叶
- 皂荚根皮
- 岩莴苣
- 白豆蔻壳
- 胡杨
- 槠子皮叶
- 祖司麻
- 小草乌
- 太白小紫菀