乌毛蕨贯众
《中华本草》:乌毛蕨贯众
拼音注音
Wū Máo Jué Guàn Zhònɡ
别名
青蕨倪、大英雄、大蕨锯草、铁蕨、黑蕨猫、铁蕨黑蕨猫、黑狗脊、龙船蕨、大凤尾草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乌毛蕨科植物乌毛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Blechnum orientale L.采收和储藏:春、秋采挖根茎,削去叶柄、须根,除净泥土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1-2m。根茎直立,粗壮,木质,连同叶柄基部密被暗褐色光亮的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棕禾秆色,坚硬,上面有纵沟,沟两侧有瘤状气囊体疏生,向上无鳞片;叶片革质,长阔披针形,长50-120cm,宽25-40m,一回羽状;羽片多数,下部数对缩短,最下部的突然缩小成耳片,中部羽片长15-25(-40)cm,宽1-2rm,线状披针形,基部圆或楔形,无柄,全缘;侧脉细而密,通常分叉,孢子囊群线形,沿中脉两侧着生;囊群盖同形,开向中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100-1300m的山坡灌木丛中或溪沟边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东、海南、广西等地。
形状
1.性状鉴别 本品根茎呈圆柱形或棱柱形,上端稍大,长10-20cm,直径5-6cm;棕褐色或黑褐色。根茎直立,粗壮,密被有空洞的叶柄残基及须很和鳞片,叶柄残基扁圆柱形,表面被黑褐色伏生的鳞片,脱落处呈小突起,粗糙;质坚硬,横断面多呈空洞状,皮部薄,有10余个点状维管束,环列,内面2个稍大。叶柄基部较粗,外侧有一瘤状突起,簇生10余条须根。气微弱而特异,味微涩。[br]2.显微鉴别 叶柄横切面:类三角形,外侧为数列厚壁细胞。基本组织中有8-9个类圆形、环状排列的分体中柱;周韧型维管束。[br]根茎横切面:形状不规则,常呈多角形,基本组织中有8-11个分体中柱,大小不一,大的呈长圆形、棒形、“V”形,小的类圆形,环列;周韧型维管束。
化学成分
根茎含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,类脂(lipids)1.30%,甾醇类(sterol)0.10%,其中有:5-胆甾烯醇(cholest-5-enol),24α-乙基-5-胆甾烯醇(24α-ethylcholest-5-enol),24α-乙基-5,22-胆甾二烯醇(24α-ethylcholest-5,22-dienol),24α-及24β-甲基-5-胆甾烯醇(24α-&24β-methylcholest-5-enol),24-甲基-5,22-胆甾二烯醇(24-methylcholesta-5,22-dienol)。
药理作用
体外试验:乌毛蕨贯众有较强抗腺病毒(Ad3)活性。乌毛蕨贯众13.3g/kg灌胃稍有缩短家兔凝血酶原时间。
性味
苦;凉
鉴别
(1)薄层色谱 取本品粗粉3g,加水30ml,加热提取30min,滤过,滤液加盐酸酸化,用乙醚提取3次,合并滤液,浓缩至干,加氯仿2ml溶解,点于硅胶G薄层板上,以氯仿-丙酮-冰醋酸(80:20:2.5)展开,先喷以新配的0.5%牢固蓝B盐(fast blue B salt)溶液,再喷0.1mol/L氢氧化钠溶液,绵马酸类显橙红色斑点。[br](2)取本品横切面片,滴加1%香草醛乙醇溶液及浓盐酸,镜检,可见细胞间隙的内生腺毛显红色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活血止血;驱虫。主感冒;头痛;腮腺炎;痈肿;跌打损伤;鼻衄;吐血;血崩;带下;肠道寄生虫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,大剂量可用至6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研末调涂。
临床应用
乌毛蕨贯众注射液:取乌毛蕨根茎水煎,煎液浓缩成稠膏状,加95%乙醇反复沉淀3-4次后,过滤,滤液回收乙醇,加注射用水稀释,再加中性醋酸铅沉淀,冷藏,过滤,滤液通过阳离子交换树脂除铅后,以氢氧化钠溶液调至pH7,再用0.2%活性炭脱色,过滤,加注射用水至所需量,精滤灌封,于100℃灭菌30分钟,每支2ml(相当于原药5g)。为子宫收缩剂,用于人工流产或产后子宫复原欠佳者,肌内注射每次1-2支。[《中草药通讯》1970,(5-6):35]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毡盖木耳
- 赤甲红
- 虾须豆
- 白枪杆根
- 桃叶蓼
- 蒙自草胡椒
- 鸭脚木叶
- 凤尾兰
- 狭叶山胡椒
- 多花猕猴桃
- 野丹参
- 旋花苗
- 倒爪草
- 万年柏
- 软骨过山龙
- 斩龙剑
- 宜梧
- 狭叶露珠草
- 樟木
- 兰香草
- 越南樟皮
- 野茄树
- 狼杷草
- 大块瓦
- 甜远志
- 绵毛马兜铃
- 雁肪
- 云南五叶参
- 山狸子肉
- 水桐木
- 北风草
- 马醉木
- 乌木屑
- 大草蔻
- 尖连蕊茶根
- 贯众
- 毛花槭
- 金缕梅
- 大尾摇
- 炮仗筒
- 野兔毛
- 牛肉
- 宜昌荚蒾叶
- 白背三七茎叶
- 感应草
- 凤仙根
- 刺梨根
- 柱果木榄叶
- 岩莴苣
- 新裂耳蕨
- 巴戟天
- 肉半边莲
- 百合
- 水飞蓟
- 小贯众
- 无花果根
- 云牛膝
- 刺葡萄根
- 黄连花
- 白炭
- 大泡通
- 苞叶木
- 川楝子
- 散血草
- 鸭公树子
- 臭黄荆子
- 伊贝母
- 亚罗椿
- 黄总花草
- 红厚壳
- 小构树叶
- 红毛蛇
- 南川升麻
- 杉叶
- 球衣藻
- 网脉山龙眼
- 小金挖耳
- 马桑寄生
- 藜芦
- 一把伞
- 一把香
- 赛繁缕
- 滇瑞香
- 夏丸
- 一把篾
- 华东瓶蕨
- 野三七
- 小婆婆纳
- 野茶辣
- 野牡丹子
- 毛赪桐
- 大独叶草
- 赶风柴
- 女金芦
- 假酸浆
- 水甘草
- 红花苗
- 风毛菊
- 九牛力
- 红靛