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毛蛇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红毛蛇
别名
平卧阴石蕨
来源
蕨类骨碎补科阴石蕨属植物阴石蕨Humata ropens (L. f.) Diels,以根状茎入药。全年可采,除去叶和须根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、淡,平。
功能主治
活血散瘀,清热利湿。用于风湿痹痛,腰肌劳损,白带,吐血,便血,尿路感染,肺脓疡;外用治跌打损伤,痈疮肿毒。
用法用量
1~2两,水煎服。外用鲜品适量,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中华本草》:红毛蛇
拼音注音
Hónɡ Máo Shé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碎补科植物阴石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umata repens(L.f.)Diels[Adiantum repens L.f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去附叶和须根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-20cm。根茎长而横生,被密伏红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盾状着生。叶远生;叶柄长5-10cm,红棕色,疏被鳞片,老则几光滑;叶片革质,卵状三角形,长5-10cm,基部宽3.5-5cm,向先端渐尖,两面光滑,半二回羽状分裂;羽片6-10对,基部1对最大,近三角形或三角状披针形,圆钝头,基部不等宽,短楔形而下延,常向上弯弓,上方常为钝齿牙状;下方深裂,一回小羽片3-5片,基部下侧1片最长,约1-1.5cm,长圆形,圆钝头,略斜向下,全缘或有浅裂;从第2对羽片向上渐短,长圆披针形,先端有锯齿,边缘浅裂;叶脉背面明显,羽状分叉。孢子囊群沿叶缘着生,羽片先端有3-5对;囊群盖半圆形,棕色,略有光泽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500-1900m的山谷溪边树上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南、西南及福建、台湾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甘;淡;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血;清热利湿;续筋接骨。主风湿痹痛;腰肌劳损;跌打损伤;牙痛;吐血;便血;尿路感染;白带;痈疮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30-60g,水煎服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南川升麻
- 杉叶
- 球衣藻
- 网脉山龙眼
- 小金挖耳
- 马桑寄生
- 藜芦
- 一把伞
- 一把香
- 赛繁缕
- 滇瑞香
- 夏丸
- 一把篾
- 华东瓶蕨
- 野三七
- 小婆婆纳
- 野茶辣
- 野牡丹子
- 毛赪桐
- 大独叶草
- 赶风柴
- 女金芦
- 假酸浆
- 水甘草
- 红花苗
- 风毛菊
- 九牛力
- 红靛
- 西南槐树
- 石瓜子莲
- 蛇不见
- 上石田螺
- 披针叶兔耳风
- 白辣蓼
- 莲座蓟
- 胭脂木
- 中华石楠
- 秋枫木
- 玉簪花
- 小牛力
- 羊蹄甲
- 大叶沿阶草
- 象头花
- 雪人参
- 异被赤车
- 狭萼半边莲
- 肉连环
- 降龙草
- 小发散
- 旋鸡尾
- 小黄泡
- 大风药叶
- 鸭脚罗伞
- 天仙子
- 女金丹
- 铃兰
- 土槿皮
- 天泡子
- 玉米油
- 清香桂
- 榕须
- 块茎糙苏
- 黄海葵
- 龙州线蕨
- 金瓜
- 九节风
- 鹿角草
- 金银忍冬
- 金瓜核
- 金光菊
- 鱼肝油
- 蓝靛
- 石楠
- 岩豆根
- 叩头虫
- 乌毛蕨贯众
- 马鞭草
- 黄金菊根
- 蔓胡颓子叶
- 卷丹
- 礁膜
- 蜻蜓
- 藜实
- 岩胡椒
- 美丽胡枝子根
- 球兰
- 桦褶孔
- 棣棠花
- 霸王根
- 苦绳
- 楮实
- 犀角
- 波棱瓜子
- 乳腐
- 鸭头
- 藏绵芪
- 四照花
- 毡盖木耳
- 桑椹子
- 钉头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