叩头虫
《*辞典》:叩头虫
拼音注音
Kòu Tóu Chónɡ
别名
跳百丈(《纲目拾遗》),跳搏虫、膈膊虫(《中国医学大辞典》),跳米虫、蛷(《动物学大辞典》),剥剥跳(《系统动物学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叩头虫科昆虫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。
原形态
体细长而略扁平,长约18毫米,浓栗色,有光泽,密被金黄色短毛。头部扁平,头顶有三角凹洼,具复眼一对。触角雄虫11节,锯齿状;雌虫12节线形,长可达鞘翅末端。前胸后方,有角状突起,与中胸嵌合。翅2对,鞘翅上有纵沟,至末端渐狭.足3对,黄褐色,跗节5节;前、中两肢的基节球状,后肢的基节呈扁平板状。腹部5节,各节能活动自如。幼虫体细圆而长,略扁,外皮角质,金黄色,两侧多毛。如按压其后部,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;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。幼虫多栖于地下,啮食作物的种子、根及茎等。
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及褐纹叩头虫等。
性味
《泉州本草》:"辛,微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《泉州本草》:"强身健筋骨,除疟。治疟疾,筋骨酸痛,四肢痿痹。"
复方
①绝疟:叩头虫一个。安眉心,膏药盖住。(《百草镜》)
②治小儿初学行步,气力不足:叩头虫十四只(醋浸),涧蛙一只,同炖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③治四肢痿痹,行动不便:叩头虫,酒炙为末,泡酒服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叩头虫
拼音注音
Kòu Tóu Chónɡ
别名
跳百丈、跳搏虫、膈膊虫、跳米虫、蛷、剥剥跳
英文名
Burrowed Click Beetle
出处
出自《纲目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叩头虫科动物有沟叩头虫等的全虫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leonomus canaliculatus Faldermann采收和储藏:春季至秋季捕得后,入沸水中烫死,晒干。
原形态
有沟叩头虫,体细长而略扁平,大约18mm,浓栗色,有光泽,密被金黄色短毛。头扁平,头顶有三角凹洼。复眼1对。触角雄虫11节,雌虫12节。鞘翅上有纵沟。足黄褐色。腹部5节,各节能活动自如。如按压其后部,则胸部活动如叩头状;如仰放则能运动其前胸与中胸的关节而向上跳跃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成虫多栖于山地草丛、林缘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全国大部分地区均有分布。
形状
常见的尚有细胸叩头虫Agriotes fuscicollis Miwa及褐纹叩头虫Melanotus caudex Lewis.等。
性味
味辛;微温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强壮筋骨;截疟。主手足痿软无力;小作行迟;疟疾
用法用量
内服:炖熟,10-15只;或研末。外用:适量,贴敷。
各家论述
《泉州本草》:强身健筋骨,除疟。治疟疾,筋骨酸痛,四肢痿痹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胡萝卜叶
- 宽叶紫萁
- 隔山香
- 古山龙
- 豆豉草
- 大叶井口边草
- 四季春
- 蜈蚣萍
- 小一口血
- 大叶凤仙花
- 檀根
- 狸尾草
- 峨嵋耳蕨
- 棠梨枝叶
- 饴糖
- 红花岩黄芪
- 大粘药
- 地棠花
- 紫绿草
- 萍蓬草根
- 没药
- 小漆树
- 车桑仔
- 菱叶
- 铁马鞭
- 酸浆根
- 白梅
- 野高粱
- 牛腰子果
- 青葙
- 猪靥
- 紫葳根
- 细轴荛花
- 小金樱子
- 破碗掌脚树
- 马桑寄生
- 宽叶杜香
- 爬山猴
- 短柄五加
- 大叶藤
- 小柿子叶
- 两栖蓼
- 蒙自赤杨
- 蛋不老
- 革耳
- 黑海参
- 海通
- 嫁(虫戚)
- 大鳞毛蕨
- 小红袍
- 樱桃根
- 大青盐
- 李根
- 新疆卫矛
- 石瓜子莲
- 撒发
- 虎掌草叶
- 尖顶地星
- 柠条籽
- 糖橘红
- 水八角莲
- 赤茯苓
- 黑骨走马
- 枳椇根
- 六月寒
- 槐叶苹
- 铜罗汉
- 荠苎
- 羊吊钟
- 曲花紫堇
- 鹅脚板根
- 枪花药
- 秋海棠果
- 咖啡
- 水紫菀
- 白鹇
- 香蕈
- 阿尔泰瑞香
- 矮杨梅
- 无名异
- 雀榕叶
- 铁杆蒿
- 猬脑
- 血人参
- 红豆七
- 旋花苗
- 铁角凤尾草
- 蛤蟆草
- 黄颡鱼
- 香芋
- 大花石上莲
- 芒小米草
- 香附
- 油茶叶
- 黑塔子叶
- 腐婢根
- 龙珠根
- 川乌
- 腊雪
- 穿鱼藤