鹗骨
《中华本草》:鹗骨
拼音注音
è Gǔ
别名
鹗、睢鸠、王睢、沸波、鱼鹰、下窟乌、雕鸡、食鱼鹰
英文名
Osprey bon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:鹗,雕类也,似鹰而上黄色,深目,好峙。雄雌相得,鸷而有别,交则双翔,别则异处。能翱翔水上捕鱼食,江表人呼为食鱼鹰,亦啖蛇。其肉腥恶不可食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andion haliaetus Linnaeus
原形态
鹗,雌雄相似,雄鸟体长50cm。嘴黑,蜡膜暗蓝色。虹膜工黄色。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,具有暗褐色纵纹;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;耳羽黑褐,形成一宽纹,后延至颈侧;上体包括2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色重,各羽具有棕色狭端;飞羽黑褐,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较淡,除央1 对外,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,并杂以褐色横斑。下体白以,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。脚和趾近黄色。具锐爪黑色,趾底遍生细刺,外趾能由前向后反转,适于捕鱼。雌鸟体形略大,羽色较深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常见于江、河、海滨,掠取鱼类为食。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。资源分布: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,冬季适移至华南一带。
性味
咸;平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续筋骨;消肿痛。主跌打损伤;骨折
用法用量
内服:烧存性研末,3-5g。
复方
接骨:下窟乌骨(烧存性)、古铜钱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为末,骨断夹缚讫,用药一钱,以酒调下,不可过多: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
各家论述
《纲目》:接骨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鹗骨
拼音注音
è Gǔ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鹰科动物鹗的骨胳。
原形态
鹗(《纲目》),又名:睢鸠(《诗经》),王睢(《尔雅》),沸波(《淮南子》),鱼鹰(《禽经》),下窟乌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,雕鸡、食鱼鹰(《纲目》)。
雄鸟体长约50厘米。嘴黑,蜡膜暗蓝色。虹膜黄色。头顶和颈后羽毛白色,有暗褐色纵纹;头后羽毛延长成矛状;耳羽黑褐,形成一宽纹,向后延至颈侧;上体包括两翼的表面概暗褐色,上背特浓,各羽具有棕色狭端;飞羽黑褐,内翈基部均缀以白色,并具黑斑;尾羽褐色较淡,除中央一对外,各羽内翈均转为白色,并杂以褐色横斑。下体白色,上胸稍杂棕褐色纵纹。脚和趾近黄色,具锐爪黑色,趾底遍生细刺,外趾复能由前向后反转,适于捕鱼。雌鸟与雄鸟相似,但体形较大。头部羽毛暗褐色,颏和喉的羽干暗褐;胸部具较宽的暗褐色横斑,羽缘为淡黄和白色。
生境分布
常见于江河海滨,掠取鱼类为食。营巢于海岸或岛屿的岩礁上。夏季遍布于我国西部和北部,冬季迁移华南一带。
功能主治
《纲目》:"接骨。"
复方
接骨:下窟乌骨(烧存性)、古铜钱(煅,醋淬七次)等分。为末,骨断夹缚讫,用药一钱,以酒调下,不可过多;病在下,空心服;在上食后服。(《理伤续断秘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猫肉
- 飞机草
- 过江龙
- 莪术
- 良藤
- 藨寄生
- 牦牛角
- 饿蚂蝗
- 脐带
- 女贞子
- 狗爪樟皮
- 钩凝菜
- 鹅观草
- 鹄油
- 麦瓶草
- 维特他
- 刺老鸦
- 苦壶卢花
- 桃金娘
- 蜜环菌
- 光果南蛇藤
- 虎尾兰
- 麻鱼肉
- 尿泡草
- 细叶香桂
- 蚂蚁花根
- 红花山牵牛
- 心叶荆芥
- 番泻叶
- 桃胶
- 小花吊兰
- 老熊花
- 麻叶
- 莕菜
- 栗子
- 羊齿天冬
- 茶子心
- 黄花鸢尾
- 豆腐渣果
- 水马桑
- 地蜂子
- 黑壳楠
- 药用倒提壶
- 茨菇草
- 蚕蛹
- 水紫菀
- 豌豆
- 斩龙草
- 鹅掌楸
- 无漏子
- 清香桂
- 孔雀尾
- 北沙参
- 刺瓜
- 铧头草
- 鹅喉管
- 白果树皮
- 芸苔
- 华南胡椒
- 台湾千金藤
- 金牛七
- 四川苦丁茶
- 南岭黄檀
- 丽子藤
- 须叶藤
- 水黾
- 水毛射
- 海螺壳
- 苦壶卢
- 独行千里
- 鸡脚草乌
- 岩乌头
- 陀罗紫菀
- 鹅不食草
- 爬藤榕
- 黄毛榕
- 千金子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大鲵
- 蕨萁
- 山大颜
- 点地梅
- 风藤草
- 过山龙
- 回心草
- 绣球防风根
- 牛耳枫根
- 三月泡
- 括金板
- 石龙胆
- 岩陀
- 蝴蝶花
- 鹅胆
- 蓝茶
- 罗锅底
- 狗狗秧
- 香果脂
- 小九节铃
- 莲须
- 水晶兰