柳叶亚菊蒿
《中华本草》:柳叶亚菊蒿
拼音注音
Liǔ Yè Yà Jú Hāo
别名
藏花儿、艾菊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柳叶亚菊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Ajania salicifolia (M) Poljak. [Tanacetum Slicifotium Mattf.]采收和储藏:夏季采收全草,阴干或晒干。
原形态
柳叶亚菊 小灌木,高30-60cm。老枝黑褐色,有多数覆被白色绵毛的腋芽,枝顶有稠密的莲座状叶丛;从老枝枯莲座状叶丛中发出更新短枝,长3-10cm,由密集的叶短枝顶部的叶密集成莲座状;花枝长达30cm,紫红色,被长达30cm,紫红色,被白色绢毛。叶线形、狭线形或披针形,长5-7cm,宽2-5(-10)mm,基部渐狭有短叶柄,全缘,上面绿色,无毛,下面白色,密被厚绢毛。头状花序多数,于枝端排成密集的伞房花序;总苞钟形;总苞片4层,外层卵形,长2mm,黄色,花冠片边缘宽膜质;边花雌性,约6个黄色,花冠细管状,长2mm,盘花两性,先端5齿,花冠长3.5mm。瘦果长1.8mm。花果期6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600-4600m的山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四川等地。
性味
味辛;苦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;止咳。主肺热咳嗽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3-6g;或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蜂乳
- 七角风
- 龟胆汁
- 胆南星
- 骨碎补毛
- 羊须
- 鲤鱼脑
- 臭黄荆子
- 臭黄荆根
- 野三七
- 车桑仔叶
- 跌破勒
- 婆罗门皂荚
- 南川升麻
- 肥皂核
- 伊贝母
- 野芭蕉
- 戴星草
- 赛繁缕
- 软枣子
- 脐带
- 郎伞木
- 小金挖耳
- 梧桐白皮
- 紫菀
- 竹叶椒根
- 金光菊
- 小婆婆纳
- 杉叶
- 黄总花草
- 毛赪桐
- 小构树叶
- 夏丸
- 海粉
- 红毛蛇
- 大独脚金
- 红厚壳
- 水苋菜
- 滇瑞香
- 球衣藻
- 一把篾
- 铁草鞋
- 马尿烧
- 朝鲜崖柏仁
- 野茶辣
- 红马蹄草
- 鲥鱼鳞
- 友水龙骨
- 麻布七
- 野鸦椿根
- 长果山橙
- 亚麻
- 凤眼果壳
- 蝇虎
- 挖耳草根
- 蚕退纸
- 白梅花
- 香蒲
- 普洱茶膏
- 紫萁
- 三七
- 大茶药根
- 白马骨
- 腊雪
- 一扫光
- 柔软石韦
- 窝儿七
- 漏斗菜
- 刺茶美登木
- 花叶九节木
- 芸香草
- 广西狗牙花
- 玫瑰茄
- 云南红豆蔻
- 悬钩子
- 棉花壳
- 老枪谷
- 豆油
- 兰草
- 雉
- 瑞香根
- 麻风树
- 李根皮
- 天罗水
- 极丽马先蒿
- 走边疆
- 海藻石
- 马刀肉
- 软皮树
- 毛叶石楠
- 网脉山龙眼
- 白背小报春
- 商陆花
- 黎罗根
- 石吊兰
- 暴马子
- 灰凤梨
- 芦子兰
- 马比木
- 菘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