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光菊
《中华本草》:金光菊
拼音注音
Jīn Guānɡ Jú
英文名
Leaf of Cutleaf Coneflower
出处
始载于《华北可见观赏植物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金黄光菊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udbeckia laciniata L.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金光菊 多年生草本,高1-2m。茎上部分枝。叶互生,无毛或被疏短毛;下部叶具柄,不裂或5-7深裂,裂片长圆状披针形,先端尖,基产楔形,边缘浅裂或有不等的疏锯齿;中部叶3-5深裂;上部叶不裂,卵形,先端尖,全缘或有少数粗齿,背面边缘被短为行毛。头状花序,直径7-12cm,单生枝顶;总苞半球形;总苞片2层,被短毛;花托球形;托片先端截形,被毛,与瘦果等长;舌状花金黄色;舌片倒披针形,先端具2短齿;管状花黄色或黄绿色。瘦果,压扁,稍有4棱,先端有4齿的小冠。花、果期7-9月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北常见栽培。原产北美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1-甲基-4-(6-甲基-5-庚烯-2-基)苯[1-methyl-4-(6-methylhept-5-en-2-yl)-benzene],5-甲基-2-(6-甲基-5-庚烯-2-基)苯酚[5-methyl-2-(6-methylhept-5-en-2-yl)phenol],1,8,8-三甲基-5-亚甲基-1,6-环十一碳二烯(1,8,8-trimethyl-5-methylene-cylouda-1,6-diene),大牻牛儿烯(germacrene)D,1-十三碳烯-3,5,7,9,11-五炔(tridec-1-en-3,5,7,9,11-pentayne),甜没药烯-1,4-环内桥接过氧经物(bisabolene-1,4-endoperoxide),1-去氧-8-表狭叶依瓦菊素(1-desoxy-8-epiivangustin),1-去羟-4,4α-二氢-5,6二去氢-8-表狭叶依瓦菊素(1-desoxy-4,4α-dihydro-5,6-didehydro-8-epiivanustin),金光菊酮(rudbeckianone),12-齐墩果烯-3-醇(olean-12-en-3-ol),3,7,11,15-四甲基-2-十六碳烯-1-醇(3,7,11,15-tetramethylexadec-2-en-1-ol),2,6,10,15,19,23-六甲基二十四碳-2,6,10,14,18,22-六烯(2,6,10,15,19,23-hex-amethyl-tetracosane-2,6,10,14,18,22-hexaene)[1]。[br]根含金光菊内酯(rudeckiolide),前太阳菊醇(prelacinan-7-ol)。
性味
味苦;性寒
功能主治
清湿热;解毒消痈。主湿热吐泻;腹痛;痈疽疮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2g。外用:适量,鲜叶捣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叶:味苦、性寒。有清热解毒的功能。用于胃肠炎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金光菊
别名
太阳菊
来源
菊科金光菊Rudbeckia laciniata L.,以叶入药。
生境分布
广西及各地常有栽培。
性味
苦,凉。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治急性胃肠炎;外用治痈疮。
用法用量
叶5~6片,水煎服。外用鲜叶捣烂外敷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蟾蜍
- 貂尾
- 杉皮
- 膀胱七
- 山葛薯
- 京大戟
- 角花胡颓子
- 金雀儿
- 阴香皮
- 竹芋
- 川山橙果
- 山风
- 树萝卜
- 斑鸠菊
- 短柄五加
- 番木瓜叶
- 肉半边莲
- 粉绿益母草
- 红牛皮菜
- 石龙芮子
- 樟树皮
- 食茱萸
- 杜鹃花果实
- 芦荟花
- 咳喘木
- 珠兰根
- 黑三棱
- 野山楂
- 龟胶
- 蓝猪耳
- 荔枝核
- 芒种花
- 杏仁
- 茶
- 接骨树
- 罗汉松
- 库页悬钩子根
- 芥子
- 小年药
- 丝瓜络
- 藤梨根
- 丝瓜花
- 雷五加叶
- 田唇乌蝇翼
- 雷公藤
- 老鸦花藤
- 绢毛石花
- 三七
- 海金沙
- 断肠草
- 柠檬皮
- 香胶木叶
- 粗叶木叶
- 黄锁梅
- 厚朴
- 沙地柏
- 假蒟根
- 鹿肉
- 巴豆霜
- 巴豆油
- 剑叶紫金牛
- 紫草
- 大枣
- 大一面锣
- 夜花藤
- 木蹄
- 纤枝山柑
- 红椋子
- 凤眼果壳
- 金花菜
- 满天星
- 旋鸡尾
- 鹊
- 黄鳝藤
- 大伸筋草
- 壁钱
- 穿心莲
- 火把花
- 水榕木根
- 水飞蓟
- 水黾
- 水泽兰
- 烧伤藤
- 生瓜
- 水芹
- 水韩信草
- 沙糖木
- 水慈姑
- 水松球果
- 水栀叶
- 白茅根
- 新疆芍药
- 鸡胆
- 水茄冬
- 沙冬青
- 沙前胡子
- 水塔花叶
- 水藿香
- 水朝阳草
- 水桐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