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山楂
《*辞典》:野山楂
拼音注音
Yě Shān Zhā
别名
南山楂、小叶山楂、红果子
英文名
Nippon Hawthorn Fruit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野山楂Crataegus cuneats Sieb. Et Zucc.的果实。秋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置沸水中略烫后干燥或直接干燥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。枝密生,有细刺,幼枝有柔毛。叶倒卵形,长2~6cm,宽0.8~2.5cm,先端常3裂,基部狭楔形下延至柄,边缘有尖锐重锯齿。伞房花序,总花梗和花梗均有柔毛,花白色。梨果球形或梨形,红色或黄色,直径约1~2cm,宿萼较大,反折。花期5~6月,果期8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山坡或山地灌木丛中,主产江苏、浙江、云南、四川。
形状
果实较小,类球形,直径0.8~1.4cm,有的压成饼状。表面棕色至棕红色,并有细密皱纹,顶端凹陷,有花萼残迹,基部有果梗或已脱落。质硬,果肉薄,味微酸涩。
化学成分
含绿原酸(chlorogenic acid)、咖啡酸、山楂酸( crataegolic acid)、齐菊果酸、槲皮素、金丝桃甙(hyperin)、表儿茶精(epicatechin)等。
性味
同山楂。
功能主治
同山楂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寒水石
- 粉绿藤
- 刺黄柏叶
- 醋林子
- 赤楠蒲桃叶
- 大泡通皮
- 粗叶木叶
- 汉中防己
- 波缘楤木
- 七星草
- 雉
- 红葱
- 鲈鱼
- 鹅
- 樟树皮
- 红背酸藤
- 黄耆
- 凉山虫草
- 漏斗菜
- 亚黑管菌
- 中亚天仙子
- 红毛七
- 地下明珠
- 杉木油
- 马比木
- 海金沙草
- 金鸡勒
- 小柿子
- 红椽木子
- 海柳
- 芙蓉叶
- 枣核
- 茄子
- 芋头花
- 乌鱼蛋
- 虎刺
- 君迁子
- 剪红纱花
- 甘遂
- 香薷
- 蛇婆
- 荷蒂
- 冰球子
- 松笔头
- 毒根斑鸠菊
- 川楝子
- 钓竿柴
- 蒟酱叶
- 苍条鱼鳖
- 苋实
- 大鳞毛蕨
- 软蒺藜
- 凤眼果
- 长距兰
- 长青草
- 竹芋
- 冰草根
- 云南柴桂
- 薯莨
- 椿皮
- 野决明
- 天茄子
- 野蘑菇
- 红毒茴
- 红绿草
- 胖树根
- 蝼蛄虾
- 三叶铜钱草
- 小叶桑
- 白兰花
- 金凤毛
- 桂花跌打
- 岩豆藤根
- 骨节草
- 大脚菇
- 姬蕨
- 三匹叶
- 朱砂草
- 毛稔
- 野草香
- 见血住
- 紫丁香
- 鄂西天胡荽
- 红轮千里光
- 缠竹黄
- 大鱼鳅串
- 臭威灵
- 兔子毛
- 墙草
- 针筒线
- 血当归
- 赤火绳
- 乌头叶蛇葡萄
- 苘麻子
- 蚱蜢
- 单花芥
- 土人参
- 铁锈
- 银花子
- 疣果冷水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