海桑
《中华本草》:海桑
拼音注音
Hǎi Sānɡ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海桑科植物海桑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onneratia caseolaris(L.)Engl.[Rhi-zophora caseolaris L.]采收和储藏:春、夏季果实成熟时采收,鲜用。
原形态
海桑,小乔木,高5-6m。全株无毛。具多数呼吸根。小枝通常下垂,有隆起的节,幼时具钝4棱,稀锐4棱或具狭翅。叶对生;叶柄长5-7mm;叶片厚革质,形状变异大,阔倒卵形或倒卵状长圆形,长5-10cm,宽3-5cm,先端钝尖或圆形,稀具尖头,基部渐狭而下延成楔形;侧脉每边8-12条,纤细,不明显。花单生枝顶,径约5cm;花梗短而粗壮;花萼筒平滑无棱,浅杯状,果期碟形,裂片平展,通常6片,裂片比萼筒长,内面绿色或黄白色;花瓣6,条状披针形,暗红色,长1.8-2cm,宽0.25-0.3cm;雄蕊极多数,花丝粉红色或上部白色,下部红色,长2.5-3cm,花药肾形;花柱长3-3.5cm,柱头头状。果实成熟时直径4-5cm。花期冬季,果期春夏季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边泥滩上的红树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广东、海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果实圆球形,皱缩,直径2-3cm,顶端有残存的花柱,基部有宿萼及小果柄,窠萼6裂,裂片长三角形成浅碟状,淡棕绿色,厚革质。气微香,味酸甜。
化学成分
叶中的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(linolen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亚油酸(linoleic acid)和少量油酸(oleic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甾醇成分主要为谷甾醇(sitosterol)和豆甾醇(stiginasterol),烃类主要为角鲨烯(squalene)。
功能主治
活血消肿。主扭伤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榧螺
- 水草乌
- 凤眼兰
- 一颗针
- 长瓣金莲花
- 松木皮
- 甜瓜子
- 算盘七
- 鳍蓟
- 砂漏芦
- 地笋
- 山陀螺
- 迭裂黄堇
- 篱天剑
- 紫金血藤
- 树花
- 羊蹄实
- 关东丁香
- 水牛角浓缩粉
- 三头灯心草
- 越橘
- 清沙草
- 油草
- 水竹叶
- 刺苞南蛇藤
- 苦豆根
- 凉粉草
- 迷迭香
- 干旱毛蕨
- 土马鬃
- 鲫鱼脑
- 树甘草
- 黑海参
- 玉蝉花
- 毛根杜仲
- 黄蜀葵
- 牛毛毡
- 蚕豆壳
- 偷筋草
- 银老梅
- 百花锦蛇
- 小叶桑
- 马尿泡
- 白线薯
- 玉簪花
- 马尿花
- 柱果木榄叶
- 红升麻根
- 黄桷浆
- 珊瑚冬青
- 白梅
- 直立婆婆纳
- 大麻叶佩兰
- 狗枣猕猴桃
- 蓼大青叶
- 木锥花
- 大臭黄荆
- 鲫鱼藤
- 青竹标
- 山蒜
- 牛心果
- 蛾眉石凤丹
- 油柑叶
- 连翘茎叶
- 野梨枝叶
- 兴安毛连菜花
- 地草果
- 雪乌
- 匐地风毛菊
- 刺楸茎
- 地黄花
- 地胆
- 岩指甲花
- 羌活鱼
- 南瓜花
- 狗脚迹
- 东菊
- 蛤蟆草
- 大花素馨花
- 红花岩松
- 麻叶绣球
- 白云花根
- 大巢菜
- 水红袍
- 山铁树叶
- 小叶金花草
- 银粉背蕨
- 麻秸
- 痰药
- 斑楮头红
- 山黄瓜
- 叶天天花
- 红接骨草
- 山薄荷
- 牛肚
- 红皮云杉
- 鹅腿骨
- 三加
- 粤万年青
- 甜橙