三角叶风毛菊
《中华本草》:三角叶风毛菊
拼音注音
Sān Jiǎo Yè Fēnɡ Máo Jú
别名
白牛蒡根、毛叶威灵仙、大叶防风、翻白叶、猪蹄叉、白紫菀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菊科植物三角叶风毛菊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aussurea deltoidea (DC.) C. B. Clarke [Aplataxis deltoidea DC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挖,。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三角叶风毛菊 多年生草本,高80-150cm。茎枝被蛛丝状绵毛和糠秕状短毛。叶互生;叶片长圆形、卵状心形或三角状心形,长20-25cm,不裂或提琴状羽裂,侧裂片1-2对,顶部裂片大,先端渐尖,基部下延成楔形的翼,边缘有粗锯齿,上部叶渐小,全部叶上面有糠秕状毛,下面密被灰白色柔毛;上部叶柄具翅。头状花序单生枝顶,直径1-4cm,总苞宽钟状,长约1.5cm,总苞片外面被蛛丝状绵毛;管状小花,多数,长2-4mm,具4棱,顶端有具齿的小冠,冠毛白色,羽毛状。花期8-9月,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缘、山坡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台湾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味甘;微苦;性温
功能主治
祛风湿;通经络;健脾消疳。主风湿痹痛;白带过多;腹泻;痢疾;小儿疳积;胃寒疼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;适量,捣敷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三角叶风毛菊
别名
白牛蒡根、翻白叶、毛叶威灵仙、大叶防风
来源
菊科三角叶风毛菊Saussurea deltoidea (DC.) C. B. Clarke,以根入药。
生境分布
台湾、华东、华中、华南、西南各省。
性味
淡,微温。有香气。
功能主治
健脾消疳,催乳,祛风湿,通经络。主治产后乳少,白带过多,消化不良,腹胀,小儿疳积,骨折,病后体虚,并治胃寒痛,风湿骨痛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外用全草适量,配方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牡狗阴茎
- 红背酸藤
- 孔公孽
- 旱田草
- 野猪蹄
- 屏风草
- 南瓜七
- 透明草
- 旋花苗
- 苔垢菜
- 鸭涎
- 土黄芩
- 冬青叶
- 小梾木
- 丽江独活
- 万年蒿
- 美丽胡枝子
- 无名木皮
- 牛尾蒿
- 六叶龙胆
- 冬瓜藤
- 观音苋
- 绵羊角
- 蛏肉
- 小叶买麻藤
- 山桂皮
- 抱树莲
- 猫肝
- 奇蒿
- 密花角蒿
- 风车儿
- 一扫光
- 芦竹箨
- 黑面叶
- 大泡通叶
- 水翁叶
- 杉材
- 关东丁香
- 毛果算盘子
- 云南荚蒾根
- 白苋
- 桐子花
- 中国繁缕
- 小狮子
- 藤乌头
- 枳椇叶
- 紫油木叶
- 枳椇根
- 小对叶草
- 金丝草
- 朱蕉花
- 石蜈蚣
- 柱果木榄果
- 白背三七
- 土草果
- 兔肉
- 西南文殊兰
- 树刁
- 枣树皮
- 雾水葛
- 黄荆
- 樗白皮
- 黑花韭
- 紫背绿
- 紫花卫矛
- 红筷子
- 裂叶双盖蕨
- 毛叶白粉藤
- 龙爪叶
- 鞭叶铁线蕨
- 井边茜
- 甜果藤
- 牛角瓜
- 穿鞘花
- 杜鹃花果实
- 野扇花果
- 黄麻叶
- 三果木皮
- 小黄树
- 野山茶
- 蜀葵叶薯蓣
- 倒插花
- 麦奴
- 扶桑
- 三角叶风毛菊
- 书带蕨
- 海参内脏
- 润鳞鳞毛蕨
- 野决明
- 细叶刺针草
- 中华胡枝子
- 莲须
- 猴樟果
- 楮茎
- 柞木枝
- 火腿
- 蒺藜
- 蓖麻蚕
- 穗花杉叶
- 匙叶龙胆