山刺梨
《中华本草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英文名
Root or fruit of Fourpetal Rose
出处
出自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Rosa sericea Lindl.采收和储藏:7-8月采摘果实,晒干;8-10月,采挖根,洗净,切片晒干。
原形态
绢毛蔷薇 灌木,高1-2m。小枝灰褐色;皮刺散生或对生,基部常膨大,有时密生针刺。羽状复叶;小叶(5)7-11,连叶柄长3.5-8cm;小叶片卵形或倒卵形,长1-2cm,先端圆或截形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密生丝状柔毛;叶柄和叶轴散生小皮刺;托叶大部贴生于叶柄。花两性;花单生,无苞片;花梗有毛或无毛;花白色,直径2.5-5cm;萼裂片4,卵状披针形,被毛或无毛;花瓣4,倒卵形,先端微凹;花柱离生,被长柔毛。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,果梗不膨大,红褐色,萼裂片宿存。花期5-6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3800m的山顶、山谷斜坡或向阳处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西南及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、酸、涩;平
归经
脾;大肠经
功能主治
健脾助运,止痢。主积食腹胀;肠鸣腹泻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别名
刺梨根、绢毛蔷薇
来源
蔷薇科山刺梨Rosa sericea Lindl.,以根、果实入药。
生境分布
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、西藏。
性味
酸涩、甘,平。
功能主治
消食健脾,止痢。主治积食腹胀,肠鸣腹泻。
用法用量
3~5钱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山刺梨
拼音注音
Shān Cì Lí
别名
刺梨根,色瓦(藏名)。
出处
《西藏常用中草药》
来源
为蔷薇科植物绢毛蔷薇的根及果实。8~10月采根及果实。
原形态
落叶灌木,高1~3米。小枝灰褐色;皮刺基部常膨大。羽状复叶互生,短枝上叶密集近丛生;小叶7~15,卵形或倒卵形,长1~2厘米,先端圆钝,基部近圆形或楔形,边缘有锯齿,上面无毛,下面密生丝状柔毛;托叶线形,大部分连于叶柄上。花白色或淡黄色,单生,无苞片;萼裂片5,卵状披针形;花瓣5,倒卵形。蔷薇果球形或倒卵状球形,红褐色,萼裂片宿存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坡、路旁灌丛中。分布云南、贵州、四川、西藏等地。
性味
甘酸涩,平。
功能主治
消食健脾,止痢。治积食腹胀,肠鸣腹泻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杨木叶
- 山杨柳
- 荷叶蒂
- 蝴蝶暗消
- 鹤顶兰
- 黄柏
- 葫芦茶
- 蔊菜
- 三股筋
- 伤寒草
- 声色草
- 黄栎
- 宿苞豆
- 黄牛茶
- 荷莲豆草
- 丝瓜
- 山稗子
- 书带蕨
- 褐云玛瑙螺
- 双翎草
- 黄大豆
- 四棱筋骨草
- 黄桷根
- 胡子七
- 胡桐泪
- 山核桃
- 山楂木
- 山沉香
- 山矾
- 丝瓜根
- 红花绿绒蒿
- 红花酢浆草
- 四叶草
- 红血藤
- 红麸杨
- 黄泥菜
- 胡荽子
- 山尖菜
- 三头灯心草
- 山椒根
- 虎咬癀
- 上树咳
- 山紫菀
- 黄山药
- 胡桃壳
- 山刺柏
- 山百部
- 豪猪千
- 土白蔹
- 金牛七
- 楠木皮
- 鸭脚木皮
- 黄花稔
- 红川乌
- 麦芽
- 饴糖
- 鱼鹰骨
- 鲛鲨白
- 鹬肉
- 鹰头
- (鱼彭)鱼鳃
- 实葫芦
- 糯稻根须
- 芍药花
- 曼陀茄根
- 量天尺
- 山牛毛毡
- 秋葡萄
- 皮袋香
- 牛尾菜
- 单肾草
- 山李子
- 鲎
- 黄刺皮
- 黄山鳞毛蕨
- 红豆蔻
- 黄水芋草
- 山合香
- 山峰西番莲
- 麻油
- 山柳菊
- 三对叶丹参
- 山五味子根
- 花蜘蛛
- 大树三台
- 浮海石
- 寒水石
- 竹叶吉祥草
- 茅莓
- 芸香
- 光板猫叶草
- 豪猪毛刺
- 花皮胶藤
- 川楝子
- 丹参
- 黄接骨丹
- 大风药叶
- 大二郎箭
- 大叶桉
- 大黄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