鹬肉
《中华本草》:鹬肉
拼音注音
Yù Ròu
英文名
Snipe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拾遗》。1.《本草拾遗》:鹬如鸦,嘴长色苍,在泥涂间,作融融声,人取食之感口鹊,无别余功。2.《禽经》注:融状类燕,绍色,错出有文,于水际伺蚌出啄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鹬科动物红脚鹬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nga totanus (Linnaeus)采收和储藏:四季均可捕捉,除去羽毛及内脏,取肉鲜用。
原形态
红脚鹬,体长约27cm。头至上背及翅上的大、中覆羽中央有宽窄不同的黑褐色纵纹和横斑;下背和腰白;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,内翈边缘有白的阔斑,端部亦白,而杂以黑褐色斑,次级飞羽阔露出部和大覆羽端部雪白,因而形成一明显的白色块斑;小覆羽灰褐色。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,而有黑褐色横斑。下体白,杂有许多暗褐色纵纹,在下喉和上胸尤多,下腹和肛周几无,在胁处则纵纹转为横斑;尾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纹和少许横斑。虹膜黑褐色,嘴端部黑,上嘴基部褐,下嘴基部角黄;跗跖和趾橙红,爪黑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海岸、沼泽、池塘、河口等地。大多单个活动,有时也成对。行走快,飞翔力强。食物以昆虫、软体动物、甲壳动物、环节动物等为 。巢营于沼泽、河川等草丛干燥的地方,每窝产卵3-5个,长梨形,为淡黄色或浅黄橄榄色,缀以浅、深不同的斑点。资源分布:繁殖于新疆西部、甘肃、西藏南部、青海;见于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,以及四川、云南等地为旅鸟;并在广东及台湾等地越冬。
化学成分
肉含蛋白质(protein),肽类(peptides),氨基酸(amino acid),脂类(lipid),甾类(steroid),糖类(saccharides),维生素(vitamin)类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脾;胃经
功能主治
补虚益精;健脾和胃。主久病虚损;虚寒泄泻;肝肾不足;视物不清
用法用量
内服:煮食,20-50 g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拾遗》:补虚,甚暖人。2.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暖胃,补虚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鹬肉
拼音注音
Yù Ròu
出处
《本草拾遗》
来源
为鹬科动物红脚鹬或鹬属其他种动物的肉。
原形态
体长约27厘米。嘴长,端部黑色,上嘴基部褐色,下嘴基部角黄色。虹膜黑褐色。头顶部浅红褐色;从嘴基到眼上白,中有褐斑;头侧和颈侧白,中有暗褐条纹;眼先暗褐,略有白斑。上体灰褐,上背及翅上的大、中覆羽和三级飞羽均浅红褐色,各羽中央有宽窄不等的黑褐色纵纹和横斑;下背和腰纯白;初级飞羽和初级覆羽黑褐色,内翈边缘有白色阔斑,端部白色而杂以黑褐斑;小覆羽灰褐色。尾上覆羽和尾羽均白色,而有黑褐色横斑。下体白,杂有许多暗褐色纵纹,下腹和肛周几无,在胁处则纵纹转为横斑;尾下覆羽端部有黑褐色羽干纹和少许横斑。脚橙红色,爪黑色。
栖息于海岸、沼泽、池塘、河口三角洲等地。大多单个活动,有时亦成对。食物为昆虫、软体动物中的瓣鳃类以及甲壳动物、环节动物的毛足类等。
生境分布
繁殖于新疆西部、甘肃、西藏南部、青海;见于东北南部沿海至海南岛,以及四川、云南等地为旅鸟;并在广东及台湾等处越冬。
性味
《纲目》:"甘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①《本草拾遗》:"补虚嘘,甚暖人。"
②《随息居饮食谱》:"暖胃,补虚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香豆蔻
- 柯蒲木
- 空心木
- 石蝴蝶
- 腐婢
- 鲚鱼
- 捆仙丝
- 铁钉菜
- 大乌金草
- 腐卑
- 吊罗果
- 大蒜
- 大金发藓
- 枯萝卜
- 猪大肠
- 食盐
- 标杆花
- 鬼点灯
- 雀榕根
- 黑络丸菌
- 马蔺花
- 黄栌枝叶
- 麒麟吐珠
- 大青木
- 鸡头
- 大叶紫珠
- 尖舌苣苔
- 獐肉
- 双股箭
- 野鸦椿子
- 虎尾兰
- 荷苞花根
- 牛奶树子
- 大石韦
- 芸香
- 野黄麻
- 小粘叶
- 耧斗菜
- 海参肠
- 紫茉莉叶
- 三加
- 雷公藤
- 水杨梅根
- 剑叶铁树叶
- 鳞片水麻
- 白云花根
- 白楠木
- 花斑叶
- 老鸦胆叶
- 虎掌草
- 紫菜
- 刺楸茎
- 枫树
- 羊屎条叶
- 竹节草
- 菰根
- 老鸦嘴
- 京大戟
- 尖耳贯众
- 大山黧豆
- 黄花苜蓿
- 柏勒儿茶
- 金凤毛
- 草柏枝
- 朝天子
- 黄桷树根疙瘩
- 石楠根
- 小花清风藤根
- 罗浮柿根
- 淡竹根
- 虎胆
- 珠芽蓼
- 陈壶卢瓢
- 黄瓜藤
- 大苦草
- 一把伞
- 佛手柑根
- 白花九里明
- 罐嘴菜
- 小叶莲
- 淡竹笋
- 石茶
- 花蚊虫
- 白千层叶
- 宽穗兔耳风
- 野苦梨根
- 慈姑叶
- 柳叶剑蕨
- 水梨藤
- 红芋
- 假木通
- 白木
- 蕨根
- 滇榧子
- 黄花独蒜
- 轮环藤
- 竹鱼
- 老枪谷叶
- 鱼香草
- 石刁柏