荷苞花根
《中华本草》:荷苞花根
拼音注音
Hé Bāo Huā Gēn
别名
红苓蔃
英文名
flower of Japanese Glorybower, root of Japanese Glorybower
出处
出自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根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Clerodendron japonicum(Thunb.) Sweet采收和储藏:8-9月采挖,洗净,切片,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,高1-4m。小枝四棱形,嫩时有绒毛,枝内髓坚实,干后不中空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15cm,有黄褐色短柔毛;叶片圆心形或宽卵形,长8-35cm,宽6-40cm,先端尖或渐尖,基部心形,边缘有疏短尖齿,表面有疏伏毛,叶脉基部具较密的锈褐色短柔毛,背面密被锈黄色盾形腺体。二歧聚伞花序组成大雨开展的顶生圆锥花序,长15-34cm,宽13-35cm;苞片宽卵形、倒卵状披针形或线状披针形;小苞片线形;花萼红色,外面散生盾形腺体,长1-1.5cm,深5裂,裂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长7-13mm;花冠红色,稀为白色,花冠管长1.7-2.2cm,先端5裂,长1-1.5cm;雄蕊4,长约为花冠管的3倍,与花柱同伸于花冠外;子房4室,柱头2浅裂。果实近球形,直径7-10mm,熟时蓝紫色。宿萼外折,星状。花、果期5-11月。
形状
性状鉴别 根呈圆柱形,略弯曲,长25-40cm,直径1-2cm,表面灰黄白色,略显纵皱纹,有支根痕及圆点状凹陷的砂眼;质坚硬。切成切片者厚约3mm,横切面的皮部灰黄色,木部淡黄色至类白色,具细密放射状纹理及小孔。气微,味淡。嚼之味甘。以根条粗壮或片块大、厚薄均匀、表面色灰黄白、切面色类白者为佳。
性味
甘;惊
归经
肺;大肠经
功能主治
清肺热;利小便;凉血止血。主肺热咳嗽;热淋小便不利;咳血;尿血;痔疮出血;风湿骨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15-30g,鲜品加倍;或研末。
各家论述
1.《岭南采药录》:治咳嗽。2.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治痔疮出血。3.《陆川本草》:解热毒,利小便。治痢疾。4.《广西中药志》:清热祛湿,治热咳,火燥筋骨,疮疡。5.《四川中药志》:补血。治带症,痔疮,疝气,失眠。6.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:治风湿骨痛,黄疸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荷苞花根
拼音注音
Hé Bāo Huā Gēn
别名
红苓蔃(《岭南采药录》)。
出处
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
来源
为马鞭草科植物赪桐的根。8~9月采收,晒干。
性味
苦,寒。
①《陆川本草》:"苦,寒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味淡微甘,性平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清热利湿。治肺热咳嗽,痔疮出血,痢疾,风湿骨痛。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咳嗽。"
②《民间常用草药汇编》:"治痔疮出血。"
③《陆川本草》:"解热毒,利小便。治痢疾。"
④《广西中药志》:"清热祛湿,治热咳,火燥筋骨,疮疡。"
⑤《四川中药志》:"补血。治带症,痔疮,疝气,失眠。"
⑥《广西民间常用草药》:"治风湿骨痛,黄疸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(或水酒煎),1~3两;或研末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接筋草
- 海蜇
- 兔儿伞
- 水老虎
- 西红柿
- 水马桑
- 沙棘
- 木竹子
- 信石
- 山野豌豆
- 红郎伞
- 华细辛
- 水茄冬果
- 藏菖蒲
- 虫笋
- 滇南马钱
- 山橙叶
- 扶桑花
- 大花美人蕉
- 广西花点草根
- 水晶兰
- 木槿子
- 地棠花
- 山茱萸
- 夏蜡梅
- 刀灰树
- 红三七
- 杏花
- 黄芫花
- 细叶小羽藓
- 堆莴苣
- 芋头花
- 木贼
- 老鸦花藤
- 油鸭
- 山乌珠根
- 喉咙草
- 澜江百合
- 锈毛旋蒴苣苔
- 小无心菜
- 红半边莲
- 罂粟嫩苗
- 石上瓜子菜
- 山苏子根
- 木瓜根
- 西藏桃叶珊瑚根
- 水翁根
- 清风藤
- 山橘叶
- 仙半夏
- 芒萁骨根
- 葶苈
- 毛叶西香罗勒
- 旱柳叶
- 花血藤
- 生藤
- 地莓子
- 引水蕉
- 多穗石柯
- 石花
- 化药
- 云支花
- 倒赤伞
- 榄李树汁
- 肾果小扁豆
- 滇羌活
- 尾花细辛
- 白头翁花
- 水茴香藻
- 燕窝
- 胡燕卵
- 水虾草
- 细叶大戟
- 山羊参
- 木锥花
- 吹火筒
- 宽叶紫萁
- 石莲
- 倒触伞
- 胡麻草
- 红曲
- 羊乳
- 薅田藨
- 山胡椒叶
- 羊蹄叶
- 东北雷公藤
- 水细辛
- 羊屎条花
- 梅花冰片
- 火头根
- 野烟叶
- 蒿枝七
- 地黄瓜
- 大葫芦
- 石夹生
- 衡州乌药
- 唇香草
- 牯牛卵囊
- 越西木香
- 茄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