凤仙根
《中华本草》:凤仙根
拼音注音
Fènɡ Xiān Gēn
别名
金凤花根
英文名
Root of Garden Balsam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凤仙花科植物凤仙花的根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Impatiens balsamina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根部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凤仙花 一年生草本,高40-100cm。茎肉质,直立,粗壮。叶互生;叶柄长约1-3cm,两侧有数个腺体;叶片披针形,长4-12cm,宽1-3cm,先端长渐尖,基部渐狭,边缘有锐锯齿,侧脉5-9对。花梗短,单生或数枚簇生叶腋,密生短柔毛;花大,通常粉红色或杂色,单瓣或重瓣;萼片2,宽卵形,有疏短柔毛;旗瓣圆,先端凹,有小尖头,背面中肋有龙骨突;翼瓣宽大,有短柄,2裂,基部裂片近圆形,上部裂片宽斧形,先端2浅裂;唇瓣舟形,被疏短柔毛,基部突然延长成细而内弯的距;花药钝。蒴果纺锤形,熟时一触即裂,密生茸毛。种子多数,球形,黑色。
生境分布
中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。
化学成分
根含矢车菊素甙(Cyanidinmono一glycoside)。
性味
味苦;辛;性平
功能主治
活血止痛;利湿消肿。主跌扑肿痛;风湿骨痛;白带;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,6-15g;或研末,3-6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《本草汇言》:凤仙根,通经活血之药也。李氏方,治杖扑肿痛,血脉瘀凝。此寒滑走散之品,其性快便捷烈,又不宜多服久服,恐损脾胃,泄元气也。2.《纲目》:治鸡、鱼骨哽,误吞铜铁,杖扑肿痛。散血通经,软坚透骨。3.《分类草药性》:治一切崩带,风湿瘫痪,筋骨疼痛。4.《岭南采药录》:去红肿之毒。浸酒甚佳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凤仙根
拼音注音
Fènɡ Xiān Gēn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凤仙花科植物凤仙的根。
性味
①《纲目》:"苦甘辛,有小毒。"
②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甘,性平。"
功能主治
活血,通经,软坚,消肿。治风湿筋骨疼痛,跌扑肿痛,咽喉骨哽。
①《纲目》:"治鸡、鱼骨哽,误吞钢铁,杖扑肿痛。散血通经,软坚透骨。"
②《分类草药性》:"治一切崩带,风湿瘫痪,筋骨疼痛。"
③《岭南采药录》:"去红肿之毒。浸酒甚佳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研末或浸酒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扑伤,红肿紫瘀,溃烂:凤仙根、茎捣敷。(《本草正义》)
②治跌打损伤:凤仙花根适量,晒干研末,每次三至五钱。水酒冲服,每日一剂。(《江西草药》)
③治骨鲠喉:金凤花根,嚼烂噙下,骨自下,便用温水灌漱,免损齿,鸡骨尤效。(《世医得效方》)
④治水肿:凤仙鲜根每次四至五个,炖猪肉吃,三、四次效。(《泉州本草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白钩藤
- 野芝麻根
- 山楂木
- 大砂仁
- 山百部
- 红花木莲
- 狗舌草根
- 多裂委陵菜
- 红鸡踢香根
- 白蜡树皮
- 羊耳朵叶
- 白丁香
- 地梅子
- 红杉
- 大叶钩藤
- 甘紫菜
- 福寿草
- 大叶钩藤根
- 红花龙胆
- 水牛角浓缩粉
- 山胡萝卜
- 白药子
- 大叶樟
- 草香附
- 猪屎豆
- 晕药
- 栗壳牛肝菌
- 羊胰
- 曼陀茄根
- 茶花
- 白叶瓜馥木
- 海白石
- 柚花
- 大母猪藤
- 百两金
- 山芝麻
- 白果叶
- 薄叶棘豆
- 白粱米
- 大桫椤
- 榧螺
- 山稔根
- 狗牙根
- 甘松
- 墨汁鬼伞
- 蒲蒻
- 大唇马先蒿
- 水牛尾
- 白花丹
- 榆白皮
- 大叶金锦香
- 花木通
- 杓儿菜
- 水苦荬果实
- 拟进里香
- 百花锦蛇
- 玉簪花
- 黄毛岩白菜
- 千里马
- 紫筒草根
- 狗脊贯众
- 凤仙
- 木通
- 东风螺壳
- 华东瘤足蕨
- 梅
- 蛇白蔹
- 樱桃
- 茄叶一枝蒿
- 凤尾参
- 野兔骨
- 慈竹茹
- 尖耳贯众
- 小赤麻根
- 两广瘤足蕨
- 大叶白花灯笼
- 桫拉木
- 梭子蟹
- 赤雹
- 红轮千里光
- 山红稗
- 木姜花
- 大叶黄杨叶
- 大一面镙
- 大羽铁角蕨
- 樱桃枝
- 凤仙透骨草
- 云雾七
- 巴豆霜
- 新裂耳蕨
- 九节风
- 山李子
- 豪猪肉
- 奶浆果
- 天文草
- 云南红豆蔻
- 地锦
- 猪耳掌
- 臭草
- 红豆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