熊骨
《中华本草》:熊骨
拼音注音
Xiónɡ Gǔ
英文名
Bear Bone, bone of Selenarctos thibetanus Cuvier Asiatic Black Bear,bone of Ursus arctos Linnaeus Brown Bear,
出处
出自《药性论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熊科动物黑熊及棕熊的骨骼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Selenarctos thibetanus G.Cuvier2.Ursus arctos Linnaeus.采收和储藏:捕得熊后,剥去皮肉,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,再剔净残存筋肉,阴干。
原形态
1.黑熊,体形较大,长1.5-1.7m,体重约150kg。头部宽圆。吻部短而尖;鼻端裸露,眼小;耳较长且被有长毛,伸出头顶两侧。颈部短粗,两侧毛特别长。胸部有一倒人字形白斑。尾很短。毛较一致漆黑色,有光泽。四肢粗健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腕垫宽大与掌垫相连,后足跖垫亦宽大且肥厚,前宽后窄,内侧中部无毛间隔。具爪。除其鼻面部棕色、下颌白色、倒人字白斑外,全身均为黑色并带有光泽。2.棕熊,体形较大,长约2m,重200-300kg。头阔而圆,吻部较长鼻也较阔,其端裸出,略侧扁。耳小,能动,内外被毛。肩端隆起,腰粗壮,尾短。四肢粗壮,前后足均具5趾,前足的爪长于后足。爪侧扁而弯曲,呈暗褐色。全身为黑棕色,或近黑色以至很淡的银灰色、棕黄色或棕红色。成体胸部无白色斑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栖息于混交林或阔叶林中。一般居于山上的石洞或大 树洞中,有冬眠习性,夏、冬季有垂直直适移现象。白天活动,视觉较差,善爬树,熊游泳力强。杂食性,但以植物为主。2.栖息于广阔叶林、针叶林或混交林中有中。有冬眠习性,杂食以植物为主。资源分布:1.分布极广泛东北、华北、西南、华南及陕西、甘肃、青海、安徽、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西藏等地均有分布。2.分布于东北及甘肃、青海、新疆、四川、贵州、西藏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,一般多用四肢骨。前腩肱骨骨体稍扭曲,长33-34cm,直径(中段)约3cm。表面淡黄白色,稍粗烽而显油性。中段以上有喙粗隆3条,下端较宽,呈滑车状,下端靠过骨环处无小孔(既无“凤眼”)。质坚硬而较重,断面呈不规则圆棱形,密质骨厚2-5mm,圆形骨髓腔直径约占骨断面2/5,髓呈网织蜂窝状,黄棕色,具特殊熊腥气。[br]后肢股骨骨体弯曲,长35-40cm,直径3-4cm,上端内侧突出的半球形为“股骨头”,与骨体红成110度的角,球面光滑有一较深窝,后侧有一近菱形的凹槽。横断面类圆形,黄白色,稍粗糙,密质骨厚6-9cm,骨髓腔直径约17mm,占断面的1/2。骨髓网纹不明显,棕黄色,腥气浓。[br]后肢胫骨扁圆形,有纵棱。膝盖骨长圆形,带有舌状筋前后肢掌部宽大,均具5爪,爪黑色,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。[br]头骨吻长而尖,鼻骨短;额内前部较宽,后部较窄,左右额部连接部分向下凹陷,顶部较宽,矢状脊短而不显着。齿褐色,上额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7对,上颚后臼齿形大,约为宽的2倍。肋骨扁形。
性味
味咸;微辛;性温
炮制
洗净,阴干,临用时敲碎。
归经
肝;肾经
功能主治
祛风;除湿;定惊。主风湿骨节肿痛;小儿惊风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浸酒。外用:适量,煎汤洗。用时捣碎。
复方
治风湿骨关节肿痛:熊骨、桂枝、茅术、牛膝、杜仲、防己。煎汤或浸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各家论述
1.《食疗本草》:煮汤浴之,主历节风,亦主小儿客忤。2.《四川中药志》:能除风湿,治风湿骨节作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熊骨
拼音注音
Xiónɡ Gǔ
来源
食肉目熊科黑熊Selenarctos thibetanus (G. Cuvier);马熊Ursus pruinosus Blyth;棕熊Ursus arctos L.,以骨骼入药。
生境分布
东北、西南。
性味
咸、微辛,温。
功能主治
除风湿。主治风湿骨痛。
用法用量
配方用,1~2两,作煎剂或酒剂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熊骨
拼音注音
Xiónɡ Gǔ
出处
《食疗本草》
来源
为熊科动物黑熊或棕熊的骨。捕得熊后,剥去皮肉,留下四脚爪上的皮毛和爪,再剔净残存筋肉,阴干。
原形态
动物形态详"熊胆"条。
生境分布
主产黑龙江、吉林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
形状
一般多用四肢骨,头部、躯干部骨少用。四肢骨与虎骨相似,但较细长,质轻而松,关节亦较不发达。前肢肱骨有喙粗隆三条,下端靠近骨环处无小孔(即无"凤眼",可资与虎骨鉴别)。后肢胫骨扁圆形,有纵棱,膝盖骨长圆形,带有舌状筋。前后肢掌部宽大,均具5爪,爪黑色;留下的皮毛呈黑色或棕色。骨的表面白色或灰白色,断面白色,粗糙不显油性,骨髓不明显,暗淡无光泽。头骨吻长而尖,鼻骨短,额骨前部较宽,后部较窄,左右额部连接部分向下凹陷,顶骨较宽,矢状脊短而不显着。齿褐色,上颚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6对,下颚骨有门齿3对,犬齿1对,臼齿7对。上颚后臼齿很长,约为宽的两倍。肋骨扁形。
性味
《四川中药志》:"性温,味咸微辛,无毒。"
炮制
洗净,阴干,临用时敲碎。
功能主治
①《食疗本草》:"煮汤浴之,主历节风,亦主小儿客忤。"
②《四川中药志》:"能除风湿,治风湿骨节作痛。"
复方
治风湿骨关节肿痛:熊骨、桂枝、茅术、牛膝、杜仲、防己。煎汤或浸酒服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蛇含石
- 锯齿溪蟹
- 博落回
- 剑皮树菌
- 乌药叶
- 粉苞苣
- 疳积草
- 风花菜
- 海南三七
- 小叶爱楠
- 驴蹄
- 大发表
- 装饰卷柏
- 甘草头
- 鼠牙半支
- 铁力木
- 锅铲叶
- 黎辣根
- 鹊豆
- 刮筋板
- 黄精
- 茅草箭
- 黑沙蒿子
- 金边兔耳
- 莲须
- 罐子草
- 弓果藤
- 刚竹
- 橘红珠
- 假荔枝根
- 功劳木
- 蛤蜊
- 紫背金盘草
- 大田基黄
- 大头艾纳香
- 密穗砖子苗
- 蝴蝶花
- 猪肾
- 黄花鸢尾
- 接骨仙桃
- 川山橙果
- 艾麻草
- 榆树
- 牛靥
- 紫贝
- 猴骨
- 舞草
- 豹骨
- 米油
- 罗勒
- 蛞蝓
- 樗鸡
- 狸肉
- 薤叶
- 蒌叶
- 茯苓皮
- 蒲蒻
- 泽芹
- 窃衣
- 甘菊
- 地蚕
- 雷蘑
- 高粱火焰苞
- 儿茶
- 一窝鸡
- 乌桕
- 火棘
- 蜗牛
- 秃鹫
- 三七
- 刺楸
- 木槿
- 石米
- 萝藦
- 大枣
- 牡蒿
- 白刺
- 孜然
- 甘土
- 地筋
- 母草
- 茅栗
- 芥子
- 干漆
- 刺瓜
- 奇蒿
- 螺蛳
- 乌蛇
- 菰根
- 骨螺
- 乌龟
- 鸡脑
- 橘络
- 狐心
- 驴头
- 木瓜
- 十八症
- 鮠鱼
- 苦蒿
- 葛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