骨螺
《中华本草》:骨螺
拼音注音
Gǔ Luó
别名
骨贝、螬螺
英文名
comb-papilla murex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骨螺科动物栉棘骨螺、浅缝骨螺、浅缝骨螺、钩棘骨螺等的壳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Murex pecten(Lightfoot)[Murex triremis Perry]2.Purpura clavigera Kuster[Thais clavigera Kuster]采收和储藏:拖网捕捉,捕得后,用沸水烫死,去肉取壳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栉棘骨螺,贝壳呈纺锤形,棘栉状,质结实但不厚,一般壳高100mm左右,最高个体可达140mm螺层约8层,缝合线凹陷呈沟状。螺旋部低,仅约壳高的1/7。体螺层膨胀。每一螺层有发达的纵肋3条,其上长有长短不等的棘刺。体螺层肩角棘的高度超越前一螺层之上。壳表灰白色或浅来色带。,外唇边缘具有7条长棘,为本种特征。前沟长,约为壳高的4/7,上具有从上延伸下来的3列栉状棘刺,以沟外侧棘刺特别长。棘间还生有3裂小棘。沟颖末端微向腹面弯曲。2.浅缝骨螺,外形与前种相似而较小,唯棘刺短而稀少,缝合线浅,肩角较明显,肩部斜平。肩角棘的高度不超过前一螺层之上。3.钩棘骨螺,与浅缝骨螺相似,叭缝合线凹陷成沟状,肩角较不明显,肩部膨凸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浅海50-60m深的泥沙质海底。肉食性,为贝类养殖业的敌害。资源分布:1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2.我国分布于东海、南海。3.生态和分布均与栉棘骨螺相似。
形状
性状鉴别,1.骨螺,贝壳呈球形,表面螺旋肋及纵肋交织成方格状。螺层7层,较膨胀。缝合线凹陷呈沟状,纵肋3条,各有1列长棘,肩角棘特别发达。壳口卵圆形,外层边缘呈齿列状。气微,味咸。[br]2.线缝骨螺,贝壳略呈球形,高91mm,宽40mm,壳面黄褐色,螺层约8层,缝合线浅。每一螺层有3条纵肿肋,螺旋部各纵肿肋的中部生有一尖棘。在体螺层的纵肿肋上具有3支较长的尖刺。壳质坚硬,壳口卵圆形。外唇边缘形成大的缺刻,内唇下半部向外番翻卷。壳内面褶色。气微,味咸。
化学成分
浅缝骨螺壳含碳酸钙和磷、钾、镁、锌、铜等。
药理作用
骨螺有腮下腺含有骨螺毒素,对鱼类、两栖类及某些无脊椎动物均有毒性和麻痹的作用。这种物质可能通过刺激神经节和阻断神经肌肉的传导而起作用。骨螺类均含有柴螺素(murexine),类似于乙酰胆碱,能抑制心脏的搏动,还可降低血压。
性味
味咸;性平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主中耳炎;疮痈肿毒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30g。外用:适量,研粉敷。
各家论述
《中国药用动物志》:有清热解毒、活血止痛的功能。主治痈肿、中耳炎、疔疮、下肢溃疡等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亮叶桦
- 十八症
- 披针叶卫矛
- 啤酒花
- 小驴蹄草
- 乌榄
- 构皮麻
- 牙痈草
- 杏仁
- 大千生
- 青藤
- 掉毛草
- 海南三七
- 披散糖荠
- 蛤仔壳
- 鷩雉
- 鹅肉
- 疣果冷水花
- 白苏叶
- 蛤叶薯
- 腊雪
- 瓢瓜
- 大血藤
- 山蓼
- 千金坠
- 东北桤木
- 黑皮青木香
- 橄榄
- 杧果树皮
- 云南油杉
- 小龙胆草
- 半枝莲
- 龙脑膏香
- 岩白菜
- 左黑果
- 刺山茶果
- 蛇王藤
- 水仙花
- 海州常山
- 法半夏
- 豉汁
- 大叶凤仙花
- 知风草
- 补血薯
- 马齿
- 钝齿青荚叶
- 毛麝香
- 柏勒儿茶
- 马桑寄生
- 紫晶蘑
- 萼果香薷
- 泡桐果
- 蔷薇花
- 黑皮跌打
- 鲦鱼
- 红薯细辛
- 石胆草
- 新疆紫草
- 山樱桃
- 白朱砂莲
- 沙七
- 山茶子
- 十大功劳根
- 竹林霄
- 中华水龙骨
- 柱果铁线莲
- 中亚天仙子
- 龟版
- 锡矿
- 斑鸠菊
- 狸肉
- 僵蚕
- 苦杏仁
- 人面子根皮
- 马蹄草
- 报春花
- 法罗海
- 乌头叶蛇葡萄
- 荷秋藤
- 红管药
- 指天椒
- 痰火草
- 水蔓青
- 牡荆油
- 棕树心
- 柑
- 鱼蓼
- 榠樝
- 刺石榴
- 水晶鱼
- 华风车子根
- 梧桐花
- 柞木叶
- 枕材
- 大鱼鳔花
- 枣叶
- 枳实
- 桄榔面
- 金缕半枫荷叶
- 苎麻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