麝肉
《中华本草》:麝肉
拼音注音
Shè Ròu
英文名
Musk deer
出处
出自《食疗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鹿科动物原麝等同属多种动物的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Moschus moschiferus Linnaeus.
原形态
1.林麝,林麝体长约75cm,体重约10kg。毛角较深,深褐色或灰褐色,成体身上一般无显着肉桂黄或土黄点状斑纹。耳背色多为褐色或黑褐色;耳缘、耳端多为黑褐色或棕褐色,耳内白色,眼的下部有两条白色或黄白色毛带延伸至颈和胸部。四枝前面似体肢为足迹和性。成年雄麝有1对上犬齿外露,称为獠牙,腹下有1个能分泌麝香的腺体囊,开口于生殖孔相近的前面。雌麝无腺囊和獠牙。尾短小,掩藏于臀毛中。2.马麝,体形较大,体长85-90cm,体重15kg左右。全身沙黄褐色或灰褐色,后部棕褐色较强。面、颊、额青灰色,眼上淡黄,眼下黄棕色。耳背端部及周缘黄棕色、耳内周缘、耳基沙黄色或黄棕色。颈背有栗色块斑,上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毛丛形成4-6个斑点排成两行。颈下白色带纹不显,因有棕褐色和白毛混杂而形成黄白区。腹面为土黄色或棕黄色。3.原麝,体长85cm左右,体重12kg左右。耳长直立,上部圆形,鼻端裸出无毛。雄性上犬齿发达,露出唇外,向后弯曲成獠牙。雌性上犬齿小,不露出唇外。四肢细长,后肢比前肢长,所以臀部比背部高。主蹄狭长,侧蹄长能及地面。尾短隐于臀毛内。雄性脐部与阴囊之间有麝腺,成囊状,即香囊,外部略隆起,香囊外及中骨有二小口,前为麝香囊口,后为尿道口。通体为棕黄褐色、黑褐色等,嘴、面颊灰褐色,两颊有白毛形成的两个白道直连颔下。耳背、耳尖棕褐色或黑褐色,耳内白色。从颈下两则各有白毛延至腑下成两条白色宽带纹,颈背、体背有土黄色或肉桂黄色斑点,排成4-6纵行。腹面毛色较淡,多为黄白色或黄棕色。四肢内侧呈浅棕灰色,外侧深棕或棕褐色。尾浅棕色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栖息于多岩石的针叶林和针、阔混交林中,常独居,多于晨昏活动。食物为松树、冷杉、雪松的嫩枝叶,地衣苔藓,杂草及各种野果等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新疆、西藏、青海、甘肃、宁夏、陕西、山西及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2.分布于青藏高原、甘肃、云南、四川等地。3.主要分布于黑龙江、吉林、河北等地。
性味
味甘;性温
归经
肝经
功能主治
补虚消积。主腹症腹块;小儿疳积
用法用量
内服:入丸剂,适量。
复方
治小儿病:麝肉二两(切,焙),蜀椒三百枚(炒)。捣未,以鸡子白和丸小豆大。每服二、三九,汤下,以知为度。(《范汪方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刺老鸦
- 麻母
- 麻妹条叶
- 地柏树
- 白竻薳
- 雀卵
- 杜楝
- 麦麸草
- 蒙自木蓝
- 矮杨梅皮
- 鲃鱼
- 火炭母草根
- 梨枝
- 心叶荆芥
- 青皮树
- 野绿麻
- 血人参
- 麻黄根
- 野凤仙花
- 马鬃参
- 青蒿子
- 雀梅藤根
- 青檀香
- 山桂皮
- 鳗鲡鱼血
- 白千层油
- 蛤仔
- 师实
- 红头翁
- 蓖麻
- 香血藤
- 蛇床子
- 铅
- 雀脑
- 鼠肝
- 三叶木蓝
- 华南胡椒
- 盘石龟
- 马鞍藤
- 金花草
- 蛇附子
- 白鱼尾果
- 杉蔓石松
- 水芙蓉
- 银南星
- 蚕茧
- 马耳草
- 蛇葡萄
- 白三七
- 南五味子叶
- 金凤毛
- 绿玉树
- 梨树根
- 麻糖风
- 白杨树根皮
- 黄锁梅根
- 八月札
- 水丁香
- 花叶秋海棠
- 白补药
- 刺菠
- 铜脚威灵仙
- 满天飞
- 海螺
- 北沙参
- 新塔花
- 黄麻叶
- 赤石脂
- 蕤仁
- 桂木干
- 钩藤根
- 马齿苋子
- 蝴蝶树
- 金丝矮陀陀
- 麻花
- 雪上一支蒿
- 麋茸
- 麻雀肉
- 毛蕊花
- 仙百草
- 润鳞鳞毛蕨
- 鸡脚草乌
- 马蔺叶
- 小果白刺
- 石楠根
- 蓼大青叶
- 西藏凤仙花
- 九节风
- 鳗鲡鱼
- 蘽根
- 马齿苋
- 马鬃
- 黄楝树
- 土附子
- 螃蟹七
- 麋脂
- 山柳
- 野高粱
- 姜叶三七
- 麦饭石