哈蟆油
《中国药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士蟆油、哈什蟆油、吧拉蛙油
英文名
OVIDUCTUS RANAE
来源
本品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Rana temporaria chensinensis David雌蛙的输卵管,经采制干燥而得。
形状
本品呈不规则块状,弯曲而重叠,长1.5~2cm,厚1.5~5mm。表面黄白色,呈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干皮。摸之有滑腻感,在温水中浸泡体积可膨胀。气腥,味微甘,嚼之有黏滑感。
性味
甘、咸,平。
归经
归肺、肾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养阴润肺。用于阴虚体弱,神疲乏力,心悸失眠,盗汗不止,痨嗽咳血。
用法用量
5~15g,用水浸泡,炖服,或作丸剂服。
贮藏
置通风干燥处,防潮,防蛀。
摘录
《中国药典》
《*辞典》:哈蟆油
拼音注音
Hā Má Yóu
别名
田鸡油、哈什蟆油、蛤蚂油(《中药通报》(5):205,1956),哈士蟆油(《中药志》)。
出处
《药材资料汇编》
来源
为蛙科动物中国林蛙或黑龙江林蛙雌性的干燥输卵管。选肥大的雌蛙,用麻绳从口部穿起,挂于露天风干。干燥后,用热水浸润,立即捞起,放麻袋中闷一夜,次日剖开腹皮,将输卵管轻轻取出,去净卵子及其内脏,置通风处阴干。
原形态
形态详"哈士蟆"条。
生境分布
产黑龙江、吉林、辽宁、四川、内蒙古等地。
形状
干燥品为不规则弯曲,相互重叠的厚块,略呈卵形,长约1.5~2厘米,厚约1.5~3毫米。外表黄白色,显脂肪样光泽,偶有带灰白色薄膜状的干皮,手摸之有滑腻感,遇水可膨胀至10~15倍。气特殊,味微甘,嚼之粘滑。以块大、肥厚、黄白色、有光泽、不带皮膜、无血筋及卵子者为佳。
化学成分
大部分为蛋白质,脂肪仅4%左右,糖类约10%,其他尚含少量磷及灰分等。又含维生素A、B、C及多种激素。
药理作用
民间用作强壮剂。对小鼠发育有良好影响,并能延长雌性小鼠的兴奋期(原文如此。可能为动情期)。
性味
甘咸,平。
①曹炳章:"温平,无毒,味微咸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甘,凉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味甘,性寒,无毒。"
归经
入肺、肾二经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精,润肺养阴。治病后、产后虚弱,肺痨咳嗽吐血,盗汗。
①曹炳章:"坚益肾阳,化精添髓,泽润肺脏,增长脂肪,为脾肾虚寒、气不化精之要药。"
②《饮片新参》:"养肺、肾阴。治虚劳咳嗽。"
③《辽宁主要药材》:"治体虚,神经衰弱。"
④《中药志》:"补虚,退热。治体虚、精力不足。"
⑤《中药材手册》:"治产后气虚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蒸汤,1~3钱;或作丸。
注意
外感初起及纳少便溏者慎服。
复方
①治肺痨吐血:哈士蟆油、白木耳。蒸服。
②治神经衰弱:哈士蟆油、土燕窝。蒸服。
③治病后失调和盗汗不止:哈士蟆油、党参、阿胶、白术、黄芪。为丸服。(选方出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红母鸡草
- 蓝萼香茶菜
- 朴树皮
- 黄花忍冬
- 乌灵参
- 双肾子
- 酸果藤
- 地梢瓜
- 总状土木香
- 短毛熊巴掌
- 铜脚威灵仙
- 长瓣马铃苣苔
- 罗望子叶黄檀
- 总状绿绒蒿
- 广西九里香根
- 桂丁
- 长梗千里光
- 广东万年青
- 长管香茶菜
- 通脱木花上粉
- 乌贼鱼腹中墨
- 聚叶虎耳草
- 护心草
- 大千生
- 枸骨树皮
- 千打锤
- 绿珊瑚
- 蝮蛇
- 葛粉
- 金锦香
- 中华赛爵床
- 丁香蓼
- 枫香脂
- 骆驼脂
- 番石榴
- 金腰带
- 狗骨柴
- 瓜螺
- 金鸡纳
- 谷皮树
- 狗心
- 止血丹
- 甘薯
- 甘肃棘豆
- 壮筋草
- 复生草
- 金线兰
- 凤凰木
- 观音苋根
- 枳根皮
- 浙地黄
- 瓜子金
- 瓜馥木
- 金石斛
- 狗宝
- 锯锯藤
- 金针菜
- 猪肾
- 珍珠莲
- 孜然
- 狗齿
- 锯鲨翅
- 韭菜
- 枫柳皮
- 珠兰根
- 竹叶椒叶
- 竹砂仁
- 猪毛参
- 金线风
- 葛谷
- 浮小麦
- 金纽子
- 狗狗秧
- 糕菜
- 棱叶韭
- 金草
- 狗娃花
- 鹿靥
- 金背枇杷花
- 狗骨节
- 樟树子
- 狗母鱼
- 毡盖木耳
- 葛藟汁
- 锦灯笼
- 金背枇杷叶
- 梓菌
- 金背枇杷果
- 金银忍冬
- 筀笋
- 章鱼
- 狗枣子
- 狗牙贝
- 金钗股
- 棕榈根
- 狗血
- 藁本
- 竹凌霄
- 皱巴坚螺
- 锯齿溪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