樟树子
《*辞典》:樟树子
拼音注音
Zhānɡ Shù Zǐ
别名
樟梨(《纲目拾遗》),香樟子、大木姜子(《贵州民间方药集》),樟木子(《中药志》),樟扣(《广西中药志》),樟子、樟太蔻(《广东中药》Ⅱ)。
出处
《纲目拾遗》
来源
为樟科植物樟的果实。秋、冬采集成熟的果实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樟木"条。
生境分布
产广东、广西、贵州、湖南等地。
形状
干燥果实,圆球形,棕黑色至紫黑色,表面皱缩不平,或有光泽,直径约5~8毫米,有的基部尚包有宿存的花被。果皮肉质而薄,内含种子1枚,黑色。气香、味辛辣。以个大、饱满、干燥、无杂质者为佳。
性味
《贵阳民间药草》:"辛,温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散寒祛湿,行气止痛。治吐泻,胃寒腹痛,脚气,肿毒。
①《纲目拾遗》:"磨涂肿毒;治中酒、心胃疼皆效。"
②《广西中药志》:"治呕吐,水泻,腹痛。"
③《湖南药物志》:"利尿,解酒。"
④《广东中药》Ⅱ:"祛风散寒,行气止痛,开窍,消肿,祛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煎水洗。
复方
①治头晕头痛,呕吐泄泻,腹痛:樟木子、千斤拔、牛大力、走马箭,水煎服。煎水外洗治寒湿脚气。(《广东中药》Ⅱ)
②治胃肠炎,胃寒腹痛,食滞,腹胀:樟树干果三至五钱。水煎服。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黑穗石蕊
- 山姜
- 牵牛子
- 芜菁
- 蜈蚣藻
- 接筋草
- 藜芦
- 川楝子
- 大叶马尾连
- 撒发
- 紫贝
- 阴阳枫
- 九牛力
- 台湾千金藤
- 糖芥
- 蟑螂
- 碧桃干
- 野梨枝叶
- 黄羊角
- 昂天莲
- 迭裂黄堇
- 大过路黄
- 杜鹃兰
- 红葱
- 梨树根
- 密蒙花
- 乌鸡骟
- 吊山桃
- 莲须
- 煨姜
- 蜂窝草
- 半枫荷叶
- 苜蓿根
- 吉祥草
- 樱桃叶
- 冬葵根
- 绣线菊根
- 赤茯苓
- 矮脚苦蒿
- 八角莲
- 白石榴根
- 过岗龙
- 桂花
- 十萼茄
- 黄葵
- 黑蚂蚁
- 白独活
- 苹婆
- 匙羹藤
- 胖树根
- 瘤孢地菇
- 芭茅果
- 天花粉
- 白花菜
- 藏羚角
- 绿豆皮
- 黄唇鱼心
- 维特他
- 乔木五加
- 鮧鱼
- 仙人掌
- 水泽兰
- 野灯草
- 荷叶金钱
- 虫牙药
- 刺蓬花
- 龙须眼子菜
- 柳叶亚菊蒿
- 鸡嗉子根
- 四季素馨花
- 绿豆芽
- 血余
- 海蚯蚓
- 挖耳草根
- 辽瓦松
- 玫瑰茄
- 网脉山龙眼
- 牡荆子
- 红石耳
- 兴安毛连菜花
- 竹节参
- 小金牛草
- 硬皮马勃
- 芭蕉花
- 金橘
- 酸藤木
- 白千层
- 九节菖蒲
- 蔛草
- 五星蒿
- 茶子木花
- 伏毛苎麻
- 杜鹃花叶
- 岩谷伞
- 小叶眼树莲
- 凤仙根
- 红丝线
- 大一面锣
- 胡桐泪
- 车前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