蜈蚣藻
《中华本草》:蜈蚣藻
拼音注音
Wú Gōnɡ Zǎo
别名
海赤菜、冬家烂、膏菜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隐丝藻科植物蜈蚣藻及舌状蜈蚣藻的藻体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Grateloupia filicina(Wulf.)C.Ag.[Fucus filicinus Wulf.];Grateloupia livida(Harv.)Yamada[Nemastoma livida Harv.]采收和储藏:秋、冬季采收,洗净,晒干。
原形态
1.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,胶质粘滑,丛生,高7-20(-30)cm,主干单一至顶,亚圆柱形略扁,宽2-5(-8)cm,不规则地羽状分枝1-3次,互生、对生或偏生。内皮层有众多星状细胞,髓部由纵列藻丝交织,成长的藻体有时部分或全部中空。藻体因生境不同外形变化甚大。根据其变异可分为四个型:标准型、长枝型、中空型及节荚型。成熟的囊果,突出于体表呈颗粒状。固着器小盘状。2.舌状蜈蚣藻 藻体红紫色,质柔软或稍硬,丛生,高15-30cm,宽约1cm,扁平,带片状,单一或叉状分枝1-2次,末端尖细,基部渐成细柄,有时在短柄两侧或表面生出副枝。囊果球形,突出于体表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外海及浪较大的中潮带岩石上或石沼中。2.生于大干潮线附近的岩礁上或低潮带石上和石沼中。资源分布:1.我国沿海均有分布。2.分布于辽宁、山东、浙江沿海,但以广东沿海为多。
形状
性状鉴别 (1)蜈蚣藻 藻体紫红色,丛生,长10-20cm,膜质。主枝扁平。具羽状分枝1-3次,对生或互生。体表有时可见颗粒状囊果。气微腥,味微咸。[br](2)舌状蜈蚣藻 藻体呈片状,长15-30cm,宽约1cm,单条或1-2次分叉,有时掌状,或有羽状分枝。
化学成分
含L-脒氨甲酰鸟氨酰-L-脒氨甲酰鸟氨酸(L-gigartinyl-L-gigartinine),舌状蜈蚣藻氨酸(lividine),蜈蚣藻氨酸(grateloupine)。牛磺酸(taurine),琼胶,多糖,蛋白质,及硫酸盐甾化物,磷酸盐,并含其他微量元素。
药理作用
蜈蚣藻的多糖提取物具有抑制反转录酶的活性,用作反转录病毒的抑制剂。
性味
咸;寒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驱虫。主喉炎;肠炎;蛔虫病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或研末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单根木叶
- 锁阳
- 铜骨七
- 多花筋骨草
- 马蹬草
- 羊蹄甲
- 宽叶独行菜
- 旋蒴苣苔
- 莱菔叶
- 空心木
- 土牛膝
- 山芹根
- 杜茎山
- 高山黄华
- 石草鞋
- 文殊兰果
- 鹈鹕脂油
- 散尾葵
- 浙皖粗筒苣苔
- 黄毛耳草
- 梨果仙人掌
- 杉木根
- 蛇眼草
- 刺萼悬钩子
- 黄颔蛇骨
- 木蜡树叶
- 东野菰
- 南烛叶
- 蝶毛菌
- 大红菇
- 胆南星
- 光亮密网蕨
- 茶
- 长萼猪屎豆
- 石蔓藤
- 白背叶
- 草果
- 蝮蛇
- 榕须
- 大二郎箭
- 小三叶耳蕨
- 猪鬃刚
- 露兜竻蔃
- 矮脚龙胆
- 桐木
- 单鞭
- 峨三七
- 凤眼草
- 异被赤车
- 碱花
- 花点草
- 白紫草
- 红曲
- 岩豇豆
- 绿豆叶
- 波棱瓜子
- 火棘
- 鸭脚木叶
- 蔓胡颓子叶
- 冰草根
- 鸭脚罗伞
- 白车轴草
- 白辣蓼
- 橄榄
- 水茄冬果
- 七叶仔
- 刷把草根
- 斯里兰卡肉桂
- 金橘根
- 川素馨
- 牛奶浆
- 兰香草
- 半边山
- 竹叶吉祥草
- 红蒂蛇
- 岩豆根
- 白花灯笼
- 瑞连草
- 铺地罗伞
- 野薴麻
- 黄花远志
- 翼梗獐牙菜
- 实葫芦根
- 秋唐松草
- 虎头兰
- 还阳参
- 绒背蓟
- 十姊妹
- 斑鸠占
- 山黄麻
- 横经席叶
- 草蜘蛛
- 大血藤
- 云南小草蔻
- 云母
- 大透骨草
- 白杜鹃花
- 毡盖木耳
- 狗筋蔓
- 大叶醉鱼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