白辣蓼
《中华本草》:白辣蓼
拼音注音
Bái Là Liǎo
别名
蓼子草、马蓼、假长尾叶蓼、假长尾蓼、山蓼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蓼科植物长鬃蓼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olygonum longisetum De Bruyn[P.caespitosum B1.var.longisetum(De Bruyn)Sieward;P.blumei Meissn.ex Miq.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间采收,晾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,高30-50cm。茎直立,下部常伏卧,多分枝,节部稍膨大,无毛,通常粉红色,托叶鞘圆筒形,疏被长缘毛,毛与鞘等长或仅为鞘的1/2;叶互生;叶柄极短或无;叶片披针形,稀广披针形,长3-5(-8)cm,宽1-1.5(-2.5)cm,先端渐狭,钝头,基部楔形,两面无毛,边缘及背面中脉有伏生小刺毛。总状花序顶生或腋生,花较密,下部间断,长3-5cm;苞片漏斗状,先端斜截形,红色,无毛,边缘有长缘毛,每苞具5-6花;花被粉红色或暗红色,5裂,存花被内。花期7-9月,果期9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草地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华东及河南、陕西、湖北、湖南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辛;性温
归经
肝;胃;大肠经
功能主治
解毒;除湿。主肠炎;菌痢;无名肿毒;阴疳;瘰疬;毒蛇咬伤;风湿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30g。外用:适量,捣敷;或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半春莲
- 庵闾子
- 白垩
- 冰草
- 半把伞
- 巴豆树根
- 白颖苔草
- 白狼毒
- 半圆盖阴石蕨
- 半枫荷根
- 斑竹花
- 柏树果
- 波缘假瘤蕨
- 红木香
- 八宝茶
- 白柳
- 八角乌
- 白菖
- 白云瓜叶
- 白八角莲
- 白果树皮
- 白克马叶
- 艾麻草
- 白杨叶
- 巴茅根
- 巴豆
- 白藨
- 白车轴草
- 木本远志
- 白粉藤
- 白叶瓜馥木
- 白婆婆纳
- 白药子
- 八哥
- 白栎
- 卜芥
- 巴巴花
- 白云瓜梗
- 白千层油
- 白牛尾七
- 八角金盘
- 拔毒草
- 矮脚苦蒿
- 白云瓜花
- 白地牛
- 白花九里明
- 不灰木
- 白桂
- 白粱米
- 羊脑
- 苦草
- 变异鳞毛蕨
- 北丝石竹
- 白独活
- 白绿叶果实
- 白芷
- 槟榔
- 矮脚龙胆
- 阿尔太多榔菊
- 白毛委陵菜
- 白毛藤根
- 白桦皮
- 白苏梗
- 阿尔泰紫菀
- 北沙参
- 白贝
- 白山蓼
- 麻叶
- 明胶
- 大叶楠
- 无患子叶
- 子楝树叶
- 南方红豆杉
- 藤三七
- 河豚子
- 小山稔
- 丁癸草
- 细叶泥炭藓
- 十三年花
- 腊雪
- 省雀花
- 马缨杜鹃
- 山小橘
- 石枣子
- 倒提壶
- 老米酒树
- 野牡丹子
- 淡味当药
- 虾蟆胆
- 西藏野花椒
- 文冠果
- 青酒缸
- 三棱
- 四季素馨花
- 卵叶鳞始蕨
- 六方藤
- 鹰爪花果
- 罗锅底
- 漆子
- 水龙骨