鸭脚木叶
《中华本草》:鸭脚木叶
拼音注音
Yā Jiǎo Mù Yè
英文名
Leaf of Ivy tree, leaf of Common Schefflera
出处
出自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chefflera octophylla (Lour.) Harms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多为鲜用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或大灌木,高2-15m,胸径可达30cm以。树皮灰白色,枝条粗壮,平时有皱纹,幼时密生星状短柔毛,不久毛渐脱落至稀。掌状复叶互生,小叶6-9;叶柄细长,圆柱状,长15-30cm,小叶柄长2-5cm;托叶半圆形。小叶革质或纸质,椭圆形,长椭圆形或卵状椭圆形,长9-17cm,宽3-5cm,先端急尖或短渐尖,稀圆形,基部宽楔形或近圆形,全缘;上面深绿,下面灰白色,幼时必被星状短柔毛,后渐脱落;侧脉7-10对,网脉不明显。花序为伞形花序聚生成大型圆锥花序顶生,初密生星状短柔毛,后渐脱落;萼疏被星状短柔毛至无毛,边缘有5-6个细齿;花瓣5,肉质,花后反曲,长2-3mm,白色,芳香;雄蕊5,长过花瓣;子房下位,5-7室,花柱合生成粗短的柱状,长约0.5mm。浆果球形,直径约5mm,熟时暗紫色。花期11-12月,果期翌年1月。
化学成分
叶中含3-表白桦脂酸-3-O-硫酸酯-28-O[α-L-吡喃鼠李糖(1→4)-O-β-D-吡喃葡萄糖(1→6)]-β-D-吡喃葡萄糖甙
性味
味辛;苦;性凉
功能主治
祛见化湿;解毒;活血。主风热感冒;咽喉肿痛;斑疹发热;风疹瘙痒;风湿疼痛;湿疹;下肢溃疡;烧伤;跌打肿痛;骨折;刀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5g;或研末为丸。外用:适量,捣蛋汁涂;或酒炒敷。
注意
《广西民间常用中草药》:“虚寒者及孕妇忌服。”
复方
①治跌打肿痛:鸭脚木叶三斤,扫把枝叶一斤。晒干研末,米汤调为丸。每丸一钱,酒化内服或外涂,每日服三次,每次服三丸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②治烧伤:鲜鸭脚木叶适量,捣烂取汁,用棉签蘸涂患处;另取鸭脚木叶二两,水煎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鸭脚木叶
拼音注音
Yā Jiǎo Mù Yè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五加科植物鹅掌柴的叶,夏、秋采取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鸭脚木皮"条。
性味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味涩,性平。"
②《陆川本草》:"味辛,微温。"
功能主治
止痛,接骨,止血,消肿。治风湿骨痛,跌打肿痛,骨折,刀伤,烧伤。
《陆川本草》:"驳骨,止血,消肿,止痛。治风湿骨痛,跌打骨折,伤积肿痛,刀伤出血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;或研末为丸。外用:捣汁涂或酒炒敷。
复方
①治跌打肿痛:鸭脚木叶三斤,扫把枝叶一斤。晒干研末,米汤调为丸。每丸一钱,酒化内服或外涂,每日服三次,每次服三丸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②治烧伤:鲜鸭脚木叶适量,捣烂取汁,用棉签蘸涂患处;另取鸭脚木叶二两,水煎服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藜
- 岩扫把
- 线叶蚤缀根
- 木蹄
- 猫头
- 山砂姜
- 母猪菜
- 猪屎豆
- 腊雪
- 女儿红根
- 笑靥花
- 天王七
- 美味牛肝
- 葛藟叶
- 杉木油
- 赤胫散
- 卷耳
- 地丁
- 西红柿
- 雀翘
- 獾油
- 土大黄叶
- 象皮
- 麻栎
- 钓鱼竿
- 大皂角
- 费菜
- 一点红
- 枫寄生
- 煅石膏
- 栗毛球
- 虎杖叶
- 向日葵花盘
- 林荫千里光
- 苜蓿
- 江珧柱
- 白背叶根
- 九龙藤
- 附地菜
- 覆盆子
- 柃木
- 爬藤榕
- 马勃
- 酸水草
- 花椒叶
- 满山红油
- 蛇王藤
- 大叶紫薇
- 蝮蛇骨
- 三月泡
- 黄皮血藤
- 铁落
- 海仙人掌
- 南天竹根
- 白矾
- 车前子
- 六月雪叶
- 箭叶蓼
- 绣球花
- 双飞蝴蝶
- 青酒缸
- 鸽粪
- 浆水
- 虫牙药
- 茱苓草
- 骆驼黄
- 四脚蛇
- 屎咕咕
- 台湾榕
- 黄颡鱼涎
- 紫背天葵草
- 蔷薇花
- 回心草
- 见血清
- 支柱蓼
- 竹黄
- 锅铲叶
- 山刺柏
- 蕨
- 九里香
- 红根
- 乌脚枪
- 笔罗子
- 钩栲
- 黑参
- 天香炉
- 苍蝇草
- 水晶兰
- 肉半边莲
- 玉芙蓉
- 香叶子
- 紫背绿
- 菊花参
- 玄精石
- 骆驼脂
- 地精草
- 地柏枝
- 葵花大蓟
- 山荆子
- 羊角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