华东瓶蕨
《中华本草》:华东瓶蕨
拼音注音
Huá Dōnɡ Pínɡ Jué
英文名
Oriental Bristle Fern, Oriental Filmy-fern
出处
始载于《中国植物志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膜蕨科植物华东瓶蕨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richomanes orientalis C.Chr.[Vandenboschia orientale(C.Chr.)Ching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植株高10-15cm。根茎暗褐色,长而横走,密被黑褐色多细胞的节状毛。叶远生;叶柄淡褐色,长3-5cm,两侧具阔翅,基部补节状毛;叶片薄膜质,卵状长圆形或椭圆形,长5-10cm,宽2-5cm,三回羽状分裂;羽片6-12对,互生,几无柄或具有翅的短柄,宽卵形至菱状卵形,二回羽状分裂,中部的较大,长1-1.6cm,宽5-14mm;二回裂片2-4对,无柄,斜卵形或宽楔形,羽状分裂,下部的较大,长4-8mm,宽3-5mm,裂片1-3对,互生,短线形,长1-3mm,宽约0.5mm,叶轴及羽片中轴背面有棕色棒状短毛;叶脉羽状,末回裂片有小脉1-2条。孢子囊群位于上部末回裂片先端;囊苞管状,长约1mm,宽约0.8mm,两侧有狭翅,口部稍膨大或有膨大;囊群托黑褐色,丝状,长约8mm,伸出于囊苞之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600-1000m的低山常绿阔叶林中、沟谷中树干下部或林下溪边潮湿岩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浙江、江西、福建、台湾、湖南、广西、四川、贵州、云南等地。
性味
微涩;苦;凉
归经
肝;肺;脾;胃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健脾消食;止血生肌。主痈疖肿毒;消化不良;肺热咳嗽;外伤出血
用法用量
内服:9-15g。外用:适量,鲜品捣敷;或干品研末敷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全草:味微涩,性凉。有止血生肌、清热解毒,健脾消食、利尿的功能。用于外伤出血、疮疖、咳嗽痰多及消化不良等症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梦花
- 杨梅树
- 带叶报春花
- 秋木瓜
- 苤蓝
- 尖叶铁扫帚
- 桂树根
- 钓鱼竿
- 鸡嗉子根
- 鸡桑根
- 龙牙草根
- 索骨丹
- 红升丹
- 鸡爪槭
- 鸡爪芹
- 金钗
- 盾翅藤
- 蛇附子
- 杏仁
- 清香桂
- 台湾千金藤
- 打箭菊
- 漏斗瓶蕨
- 雪上一枝蒿
- 珠儿参
- 肥荚红豆
- 倒地铃
- 大尾摇
- 牛心茄子
- 羊角参
- 西藏圆柏
- 泡桐树皮
- 心叶虎耳草
- 杏叶防风
- 草龙根
- 粟糖
- 铁苋
- 椰子浆
- 毡盖木耳
- 木槿叶
- 驴肉
- 绵羊角
- 黄筒花
- 铁草鞋
- 竹砂仁
- 尖顶羊肚菜
- 甘土
- 黑腺珍珠菜
- 岩指甲花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广西狗牙花
- 柱果木榄叶
- 南瓜七
- 光叶石楠
- 枸骨根
- 穿地龙
- 绿段草
- 披麻草根
- 鸡胆
- 细柱五加
- 竹叶参
- 芋头
- 骨把
- 巴旦杏仁
- 粟米草
- 金耳环
- 红丹参
- 黄瓜皮
- 银边吊兰
- 青杠膏
- 宿苞豆
- 台湾土豆蔻
- 家麻树
- 龙眼花
- 金光菊
- 荩草
- 凤尾蕉花
- 川莓
- 劲直酢浆草
- 鸭跖花
- 假荔枝根
- 台湾榕
- 三叶青
- 羊胲子
- 林背子
- 吊岩风
- 硬水黄连
- 蓝桉
- 鱼藤
- 绿矾
- 鸡爪乌
- 尖连蕊茶根
- 鼻烟
- 崖姜
- 大树跌打
- 苦地胆根
- 黄毛榕
- 假菠菜
- 野辣子
- 华风车子根