苤蓝
《*辞典》:苤蓝
拼音注音
Piě Lán
别名
芥蓝、擘蓝(《农政全书》),茄连、撇蓝(《延绥镇志》),玉蔓青(《山西通志》)。
出处
《滇南本草》
来源
为十字花科植物球茎甘蓝的球状茎。4~7月播种者,夏、秋采;9月播种者,冬、春采。
原形态
二年生粗壮直立草本,高30~60厘米。全株光滑无毛。茎短,离地面2~4厘米处,开始膨大而成为一坚硬的、长椭圆形、球形或扁球形、具叶的肉质球茎,直径5~10厘米,或过之;外皮通常淡绿色,亦有绿色或紫色者,内部的肉白色。叶长20~40厘米,其中有1/2~1/3为叶柄;叶片卵形或卵状矩圆形,光滑,被有白粉,边缘有明显的齿或缺刻,近基部通常有1~2裂片;花茎上的叶似茎叶而较小,叶柄柔弱。花黄白色;排列成长的总状花序;萼片4,狭而直立;花瓣4,展开如十字形;雄蕊4强;雌蕊1,子房上位,柱头头状。角果长圆柱形,喙常很短,且于基部膨大。种子小,球形,径1~2毫米,有极小的窝点。花期春季。
生境分布
我国南北各地均有栽培,以北方较为普遍。
化学成分
苤蓝每市斤(市品)含蛋白质5.9克,糖11克,粗纤维4.1克,灰分3.3克;钙81毫克,磷122毫克,铁1.1毫克,胡萝卜素微量,硫胺素0.19毫克,核黄素0.07毫克,尼克酸1.5毫克,维生素C-152毫克。
性味
甘辛,凉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味辛涩。"
②《本草求原》:"甘辛,冷,无毒。"
功能主治
治小便淋浊,大便下血,肿毒,脑漏。
①《滇南本草》:"治脾虚火盛,中膈存痰,腹内冷疼,小便淋浊;又治大麻风疥癞之疾;生食止渴化痰,煎服治大肠下血;烧灰为末,治脑漏;吹鼻治中风不语。皮能止渴淋。"
②《纲目拾遗》:"解煤毒。"
③《本草求原》:"宽胸,解酒。"
④《四川中药志》:"利水消肿,和脾。治热毒风肿;外用涂肿毒。"
⑤《中国高等植物图鉴》:"治疗十二指肠溃疡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~2两;生食或烧存性研末。外用:捣敷、研末吹鼻。
注意
《本草求原》:"耗气损血,病后及患疮忌之。"
复方
治阴囊肿大如斗:苤蓝、商陆,切片捣绒外敷。(《四川中药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桂树根
- 钓鱼竿
- 鸡嗉子根
- 鸡桑根
- 龙牙草根
- 索骨丹
- 红升丹
- 鸡爪槭
- 鸡爪芹
- 金钗
- 盾翅藤
- 蛇附子
- 杏仁
- 清香桂
- 台湾千金藤
- 打箭菊
- 漏斗瓶蕨
- 雪上一枝蒿
- 珠儿参
- 肥荚红豆
- 倒地铃
- 大尾摇
- 牛心茄子
- 羊角参
- 西藏圆柏
- 泡桐树皮
- 心叶虎耳草
- 杏叶防风
- 草龙根
- 粟糖
- 铁苋
- 椰子浆
- 毡盖木耳
- 木槿叶
- 驴肉
- 绵羊角
- 黄筒花
- 铁草鞋
- 竹砂仁
- 尖顶羊肚菜
- 甘土
- 黑腺珍珠菜
- 岩指甲花
- 千年耗子屎种子
- 广西狗牙花
- 柱果木榄叶
- 南瓜七
- 光叶石楠
- 枸骨根
- 穿地龙
- 绿段草
- 披麻草根
- 鸡胆
- 细柱五加
- 竹叶参
- 芋头
- 骨把
- 巴旦杏仁
- 粟米草
- 金耳环
- 红丹参
- 黄瓜皮
- 银边吊兰
- 青杠膏
- 宿苞豆
- 台湾土豆蔻
- 家麻树
- 龙眼花
- 金光菊
- 荩草
- 凤尾蕉花
- 川莓
- 劲直酢浆草
- 鸭跖花
- 假荔枝根
- 台湾榕
- 三叶青
- 羊胲子
- 林背子
- 吊岩风
- 硬水黄连
- 蓝桉
- 鱼藤
- 绿矾
- 鸡爪乌
- 尖连蕊茶根
- 鼻烟
- 崖姜
- 大树跌打
- 苦地胆根
- 黄毛榕
- 假菠菜
- 野辣子
- 华风车子根
- 紫八宝
- 野木鱼
- 海龙
- 吴茱萸根
- 蓝叶棵
- 八角枫叶