新裂耳蕨
《*辞典》:新裂耳蕨
拼音注音
Xīn Liè ěr Jué
别名
凤凰尾巴草(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)。
出处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
来源
为鳞毛蕨科新裂耳蕨的根茎。
原形态
新裂耳蕨,又名:革叶耳蕨。
多年生常绿草本,高50~100厘米。根茎直立,密生披针形鳞片。叶簇生;叶柄长20~30厘米,密生虹棕色卵状披针形大鳞片和披针形及条形小鳞片;叶片披针形,革质,长50~70厘米,中部宽10~12厘米,2回羽状分裂,沿叶轴密生条形鳞毛,羽片下面疏生棕色短鳞毛,下部羽片略短,中部的长5~8厘米,基部上侧一小羽片较大,凸起而与叶轴并行,边缘锐裂,其余小羽片卵形,先端渐尖,全缘或有1~2个硬尖齿;叶脉羽状分枝。孢子囊群大,圆形,生于背面中轴与叶缘之间。孢子期4~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林下或山谷中湿润处。分布云南、四川、陕西、甘肃和浙江等地。
功能主治
《浙江天目山药植志》:"治内热腹痛;新鲜根茎一两左右,加仙鹤草、坚漆柴(金缕梅科椎木)叶各四至五钱,水煎汁,早晚空腹服。"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斑杖
- 树火麻
- 大叶紫苏
- 松针
- 树腰子
- 松打七
- 桑瘿
- 白子菜
- 桑叶露
- 杉松
- 楤木叶
- 白屈菜
- 桑芽
- 柏子仁
- 大叶藤
- 松叶
- 波斯菊
- 桑白皮
- 斑竹根
- 水兰叶
- 白带草
- 双股箭
- 桑皮汁
- 柏树油
- 白婆婆纳
- 柏枝节
- 柏树果
- 柏树根
- 白云瓜
- 白叶藤
- 大叶樟
- 大伸筋
- 大叶紫薇
- 大叶紫珠
- 大丁草
- 大叶南苏
- 波棱瓜
- 白克马叶
- 斑茅花
- 树救主
- 波罗蜜叶
- 栓皮栎
- 楤木根
- 白兰花
- 楤木花
- 桑叶汁
- 树头菜
- 松子仁
- 树韭菜
- 桑黄
- 松笔头
- 杓儿菜
- 松香
- 大刺儿菜
- 松油
- 柄果槲寄生
- 多蒴曲尾藓
- 大叶井口边草
- 松球
- 白刺花叶
- 白升麻
- 大地柏枝
- 白仙茅
- 甘肃棘豆
- 桑椹子
- 白叶刺根
- 水八角
- 白叶不翻
- 白地紫菀
- 大乌金草
- 大叶云实
- 大乌泡根
- 白扁豆
- 树茭瓜
- 大叶楠根
- 斑鸠占
- 大四块瓦
- 杯苋根
- 树扁竹
- 白头翁
- 标杆花
- 大九股牛
- 桑霜
- 大叶樱叶
- 白山苔
- 大叶矶松
- 松下兰
- 大叶排草
- 滨旋花
- 罗盖叶
- 松橄榄
- 松花粉
- 白冷草
- 柏勒儿茶
- 松叶防风花
- 瓣蕊唐松草
- 斑鸠木
- 树五加
- 断节参
- 大唇马先蒿