红花山牵牛
《中华本草》:红花山牵牛
拼音注音
Hónɡ Huā Shān Qiān Niú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爵床科植物红花山牵牛的根、叶、花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Thunbergia coccinea Wall. Et D. Don [Hexacentria coccinea (Wall. Ex D. Don) Nees]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收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红花山牵牛 藤本。叶对生;具柄;下部者宽卵形,基部的戟形或心形,边缘具波状牙齿,上部者卵形,边缘浅波状,长5-15cm;具5-7条掌状脉。总关花序顶生或腋生,下垂,长20-40cm,苞片宿存,稍长或短于花梗;小苞片2,合生成佛焰苞状,长2-2.5cm;花萼退化,仅存一边圈;花冠红色或橘红色,花冠筒长约2.5cm,裂片5,略不等,开花时反转;雄蕊4,二强,花丝基部有一圈柔毛,较短者的花药具距,较长者仅1室有距;花柱无毛,柱长2。蒴果长2.5-3cm,下部近球形,上部具长喙,开裂时乌鸦嘴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林下或灌木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云南。
性味
味苦;性微寒
功能主治
平肝阳;清湿热。主胆阳头晕头痛;湿热泄泻;痢疾;外伤感染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。外用:鲜品适量,捣敷;或煎汤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黄细辛
- 蝈蝈
- 白千层
- 蒲桃种子
- 午时茶
- 松节
- 红雪柳
- 楤木花
- 三爪龙
- 三羽叉蕨
- 三十六荡
- 铁苋
- 桑螵蛸
- 红楠皮
- 鹿头肉
- 隔山消
- 山麻杆
- 透明草
- 韭子
- 七里香
- 麂子草
- 鸡胆
- 腰子草
- 木瓜根
- 柘树茎叶
- 接骨木
- 营实
- 饴糖
- 礜石
- 臂形草
- 水凤仙
- 榕树皮
- 矮人陀
- 粗叶卷柏
- 野灯草
- 糯米泔
- 湖广草
- 红毒茴
- 紫云英子
- 紫油木
- 紫石英
- 紫荆花
- 紫萁苗
- 珍珠绣球
- 皱叶子
- 窄叶鼠李
- 竹林霄
- 栀子花
- 五爪金龙
- 紫薇花
- 皂角刺
- 知风草
- 窄叶南蛇藤
- 支柱蓼
- 竹叶蕉
- 紫背天葵草根
- 五眼果树皮
- 紫葳根
- 皂角菌
- 乌榄核
- 紫竹根
- 五桠果
- 五香藤
- 紫葛
- 竹叶椒
- 竹沥
- 粘鱼须
- 乌苏里鼠李树皮
- 紫背天葵草
- 紫荆桠
- 紫萁
- 珍珠母
- 珠芽半支
- 直杆蓝桉叶
- 竹精
- 鸡枞
- 骆驼毛
- 风化硝
- 黄毛榕
- 桃叶
- 密陀僧
- 海松子
- 金线草
- 紫背草根
- 紫梢花
- 紫檀
- 紫花景天
- 紫苏叶
- 紫薇根
- 苦竹叶
- 竹叶兰
- 万丈深
- 五龙根
- 竹叶椒叶
- 紫色翼萼
- 珍珠风子
- 粘山药
- 五色梅叶
- 皱叶羊蹄
- 紫薇