竹叶椒叶
《中华本草》:竹叶椒叶
拼音注音
Zhú Yè Jiāo Yè
英文名
Leaf of Chinese Wingleaf Prickyash
出处
出自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Zanthoxylum armatum DC.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Zanthoxylum armatum DC.[Z.planispinum Sieb.et Zucc.;Z.alatum Roxb.var.planispinum Rehd.et Wils.]采收和储藏:6-8月,果实成熟时采收,晒干,除去果皮,留取种子备用。
原形态
竹叶椒 灌木或小乔木,高可达4m。枝直出而扩展,有弯曲而基部扁平的皮刺,老枝上的皮刺基部木栓化,茎干上的刺其基部为扁圆形垫状。奇数羽状复叶互生;叶轴无毛,具宽翼和皮刺;小叶无柄;小叶片3-5,披针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5-9cm,先端尖,基部楔形,边缘有细小圆齿,两面无毛而疏生透明腺点,主脉上具针刺,例脉不明显,纸质。聚伞状圆锥花序,腋生,长2-6cm;花被片6-8,药隔顶部有腺点一颗;雌花心皮2-4,通常l-2个发育。蓇葖果1-2瓣,稀3瓣,红色,表面有突起的腺点。种子卵形,黑色,有光泽。花期3-5月,果期6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300m以下的山坡疏林、灌丛中及路旁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华东、中南、西南及陕西、甘肃、台湾等地。
性味
苦;辛;微温
归经
肺;脾经
功能主治
平喘利水;散瘀止痛。主痰饮喘息;水肿胀满;小便不利;脘腹冷痛;关节痛;跌打肿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-5g;研末,1g。外用:适量,煎水洗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竹叶椒叶
拼音注音
Zhú Yè Jiāo Yè
出处
《湖南药物志》
来源
为芸香科植物竹叶椒的叶片,夏、秋采收,晒干。
原形态
植物形态详"竹叶椒"条。
功能主治
治腹胀痛,肿毒,乳痈,皮肤瘙痒。
复方
①治腹胀痛:竹叶椒叶、吴萸子捣烂敷脐上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②治肿毒:竹叶椒叶煎水洗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③治乳痈:鲜竹叶椒叶捣烂调酒敷患处;另用鲜根一两,水煎调酒服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④治皮肤瘙庠:鲜竹叶椒叶,桉树鲜叶各半斤。水煎洗。(《福建中草药》)
⑤治蛇毒:竹叶椒叶捣敷患处。(《湖南药物志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紫啸鸫
- 野胡萝卜根
- 湖北地黄
- 红毛叶马蹄香
- 勒马回
- 狭叶香茶菜
- 竹卷心
- 雷丸
- 滑叶跌打
- 金刚刺
- 土大香
- 地骷髅
- 海螺厣
- 血叶兰
- 铁罗汉
- 河蚌
- 乌脚枪
- 椰子瓤
- 黄蜀葵
- 毒鱼藤
- 小年药
- 白残花
- 狗狗秧
- 枇杷叶
- 梁王茶
- 葱须
- 生瓜
- 螃蟹七
- 脾寒草
- 莺
- 竹节参
- 鳍蓟
- 罗汉松
- 山莴苣
- 止咳草
- 银不换
- 葛谷
- 亮叶冬青
- 龙眼叶
- 椰子浆
- 木竹子
- 矩叶大青
- 天荞麦根
- 灵砂
- 马牙半支
- 南天竹梗
- 蓼子草
- 竹林消
- 广东升麻
- 合血香
- 漏斗瓶蕨
- 鹿衔草
- 细叶桉
- 苏铁根
- 小对叶草
- 香木菌桂
- 邪蒿
- 紫云英
- 水边指甲花
- 细叶泥炭藓
- 腊雪
- 丁癸草
- 省雀花
- 罗锅底
- 斯里兰卡肉桂
- 山慈姑叶
- 鸡挂骨草
- 云南红豆蔻
- 砂仁花
- 千年健
- 剑叶铁树
- 冰糖
- 粉叶地锦
- 蓝猪耳
- 梧桐
- 卵叶鳞始蕨
- 竹实
- 马蹄草
- 杉材
- 蝮蛇骨
- 罗汉松根皮
- 红铁泡刺
- 杜鹃花叶
- 乌木屑
- 白云瓜
- 石上柏
- 树茭瓜
- 白子菜
- 一匹草
- 秀丽野海棠
- 箭叶蓼
- 米油
- 腊梅
- 鲤鱼皮
- 扁樱桃
- 蜗牛壳
- 绵三七
- 大避债蛾
- 刺楸茎
- 粘毛黄花菍