木竹子
《中华本草》:木竹子
拼音注音
Mù Zhú Zi
别名
竹橘、山橘子、山枇杷、大力王、大黄鸡卵、酸桐子、白树子、木竹子、冬竹子、龙檬果、黄牙果、染牙果、黄牙桔、严芽桔、竹节果、不碌果、麦芽仔、粘牙仔、鸠酸、花瓶果、酸果。
英文名
Fruit of Oblongleaf Garcinia
出处
出自《本草纲目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藤黄科植物木竹子和岭南山竹子的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Garcinia multiflora Champ.2.Garcinia oblongifolia Champ.ex Benth.采收和储藏:冬季果熟时采,鲜用。
原形态
1.木竹子 常绿乔木,高5-17m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1-2cm;叶片革质,椭圆形或狭椭圆形,长7-15cm,宽2-5cm,先端短渐尖或急尖,基部楔形,边缘全缘,两面无毛,中脉在上面微凸起,侧脉每边在8条以上,在近叶缘处网结,不达中缘。花单性,稀杂性,橙黄色;雄花数朵组成聚伞花序,再排成总状或圆锥花序;萼片、花瓣均为4数;雄蕊多数,合生成4束,高出于退化雌蕊;退化雌蕊柱状,具明显的盾状柱头,4裂;雌花序有雌花1-5朵,退化雄蕊束短,束柄长约1.5mm,短于雌蕊;子房长圆形,2室,无花柱,柱头大而厚,盾形。浆果球形、卵形至倒卵形,熟时青黄色,直径2.5-3cm,先端有宿存柱头,果皮有黄色树脂。花期5月,果期7-8月。2.岭南山竹 常绿乔木或灌木,高5-15m。树皮深灰色。老枝通常具断环纹。单叶对生;叶柄长约1cm;叶片薄革质,倒卵状长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5-10cm,宽2-3.5cm,先端短渐尖或钝,基部楔形,边缘,侧脉每边至少在8条以上,两面均无毛。花单性,异株,橙色或淡黄色;雄花成聚伞花序生于叶腋或枝顶;花梗长3-7mm;萼片4;花瓣4;雄蕊多数,合生成一肉质体,花药聚生成头状,无退化雌蕊;雌花单生;无花梗;萼片4;花瓣4;退化雄蕊合生成4束短于雌蕊;子房卵圆形,8-10室,无花柱,柱头盾状。浆果近球形,无棱,长2-4cm,直径2-3.5cm,黄绿色。花期4-5月,果期10-12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山地沟谷常绿阔叶林中。2.生于山地湿润肥沃的地方。资源分布:1.生于山地沟谷常绿阔叶林中。2.分布广西、广东、海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木竹子含双黄酮甙:3,8〃-双柚皮柴油-7〃-O-葡萄糖甙(3,8-binaringenin-7〃-O-β-glucoside),福树甙(spicataside),福木甙(fukugiside),香港倒(木念)子甙(xanthochymusside),倭氏藤黄双黄酮[(+)-volkensiflavone],藤黄双黄酮(morelloflavone)。还含芹菜素(apienin)和1,3,6,7-四羟基吨酮(1,3,6,7-tetrahydrodyxanthone),3,8〃-双柚皮素(3,8〃-binaringenin),4〃-羟基(3,8〃-双柚皮素[4〃-hydroxy-(3,8〃)-binaringenin],GB-1、GB-2。
性味
甘;凉
归经
脾经
功能主治
清热;生津。主胃热津伤;呕吐;口渴;肺热气逆;咳嗽不止
用法用量
内服:生食,适量。外用:适量,捣敷。
各家论述
1.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主清热,利百脉,通调水脏,止渴生津,解暑,消酒。治吐逆不食,关格闭拒不通,脾虚下陷,肛门坠脱不敛。清热,凉大肠,去积血,利耳目,治咳逆上气。2.《广西中草药》:消炎止痛,收敛生肌。治烧伤、烫伤、湿疹,口腔炎,牙周炎,痈疮溃烂山竹子果核或树皮粉末撒患处。治铁砂入肉不出:山竹子鲜果捣烂敷患处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木竹子
拼音注音
Mù Zhú Zi
别名
岭南倒捻子(《中国树木分类学》),岭南山竹子(《广州植物志》),木竹果、冬竹子、龙檬果、罗楝子、黄牙果、染牙果(《广西野生资源植物》),竹橘(《陆川本草》)。
出处
《纲目》
来源
为藤黄科植物岭南山竹子的果实、果核、树皮。果实冬季成熟转黄色时采摘,树皮全年可采。
原形态
常绿乔木,高5~15米。单叶对生;具短柄;倒卵状矩圆形或倒披针形,长5~10厘米,宽2~3.5匣米,先端钝或尖,基部渐狭,全缘;革质。花单性,橙色或淡黄色,通常顶生,但亦有腋生;雄花3~7朵聚生,有总梗,萼片4,圆形,花瓣4,例卵形,雄蕊多数。合成一肉质体,位于花的中央;雌花较小,单生,无花梗,萼片4,花辩4,子房卵圆形,无花柱,柱头盾状。浆果近球形,黄绿色,直径2~4厘米。味酸可食。花期5月。果期10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平原或山地下部的树林中。分布广西、广东等地。
性味
①《桂海虞衡志》:"甘。"
②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味甘,平。"
功能主治
①姚可成《食物本草》:"主清热,利百脉,通调水脏,止渴生津,解暑,消酒。治吐逆不食,关格闭拒不通,脾虚下陷,肛门坠脱不敛。清热,凉大肠,去积血,利耳目,治咳逆上气。"
②《广西中草药》:"消炎止痛,收敛生肌。"
复方
①治烧伤,烫伤,湿疹,口腔炎,牙周炎,痈疮溃烂:山竹子果核或树皮粉末撒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②治铁砂入肉不出:山竹子鲜果捣烂敷患处。(《广西中草药》)
临床应用
①治疗小儿消化不良
内服50%山竹树皮溶液,每次30毫升,每天2次。婴儿酌减。治疗170例,用药3~5天即痊愈。单纯性及中毒性均可使用。
②用于拔子弹
取山竹树内皮研碎,加入海棠油,熬成膏状,外敷患部。用于战伤拔子弹、弹片,观察3例,均有效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榔榆茎叶
- 赤车使者
- 枸骨子
- 紫弹树
- 刺苞南蛇藤果
- 红千层
- 波棱瓜子
- 石腊竹
- 镜面草
- 磨盘根
- 荷蒂
- 九龙盘
- 红豆
- 凤眼草
- 桂枝
- 飞天蠄蟧
- 豆列当
- 钓鱼秆
- 桃儿七果
- 翅果唐松草
- 菠菜
- 绣球藤
- 椰子浆
- 伏龙肝
- 白附子
- 花叶矮沱沱
- 血当归
- 对叶草
- 小一把抓
- 荔枝核
- 潺槁树
- 土附
- 细叶桉叶
- 地红子根
- 总状土木香
- 青刺尖
- 槐胶
- 亮叶冬青
- 血苋
- 绵萆薢
- 倒爪草
- 粟米草
- 小接骨丹
- 老白花树皮
- 矮叶书带蕨
- 豆蔻
- 鸡脚莲
- 紫茉莉子
- 大茶药根
- 黄果茄
- 黄花夹竹桃
- 荡皮参
- 破布草
- 倒赤伞
- 河豚子
- 华东瓶蕨
- 小冬青
- 两指剑
- 维氏假瘤蕨
- 草贝母
- 九翅豆蔻
- 水冬瓜
- 凌霄
- 大画眉草
- 柄果槲寄生
- 漏斗瓶蕨
- 六大天王
- 红帽顶
- 山楂叶
- 蔓荆子
- 朝天罐
- 菱粉
- 铁藤根
- 树地瓜根
- 人参娃儿藤
- 薅田藨根
- 地锦草
- 鸡嗉子果
- 黑虎七
- 芹花
- 落叶梅
- 大透骨草
- 钓鱼竿
- 龙骨风
- 虾筏草
- 铁
- 一枝黄花
- 黄裙竹荪
- 绵枣儿
- 亮叶桦皮
- 西南鹅掌柴
- 金乌贼(海螵蛸)
- 雄黄兰
- 紫薇皮
- 蒌蒿
- 辛夷
- 鲛鱼
- 麂子草
- 白鹇
- 都拉鸢尾