维氏假瘤蕨
《中华本草》:维氏假瘤蕨
拼音注音
Wéi Shì Jiǎ Liú Jué
别名
乌鸡骟、花狼鸡、地五爪
英文名
Veitch Phymatopsis
出处
始载于《蕨类名词及名称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维氏假瘤蕨的根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hymatopsis veitchii(Bak.)H.Ito[Polypodium veitchii Bak.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挖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5-20cm。根茎细弱,横生,与叶柄基部被淡棕色、披针形鳞片,薄膜质。叶远生;叶柄长2.5-10cm,禾秆色,以关节着生于根状茎,向上无毛;叶片薄纸质,三角状卵圆形,长6-10cm,宽4-7cm,基部圆形或圆楔形,羽状深裂;裂片7-11枚或更多,长圆形或卵形,长2.5-4cm,宽6-12mm,先端钝,基部以狭翅相连,边缘有细锯齿,基部一对羽片不缩短,略斜向上;叶脉明显,小脉网状。孢子囊群圆形,着生于中脉与叶缘之间,接近中脉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山地林中树干或石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安徽、台湾、河南、湖北、四川、贵州等地。
性味
辛;咸;涩; 温
归经
脾、肾二经
功能主治
理气除湿。主风湿痛;脚气;小儿冷气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9-15g;或浸酒。
各家论述
《新华本草纲要》:根茎:味辛、咸、涩、性温。有调气除湿的功能。用于风湿、脚气、小儿冷气腹痛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土色牛肝菌
- 狸尾草
- 山豆根
- 倒挂牛
- 浮尸草
- 野桂皮
- 柑皮
- 鸭公藤
- 黑牵牛
- 蛇疙瘩
- 雄黄
- 隔山消
- 黄皮叶
- 通脉丹
- 通骨消
- 须叶藤叶
- 长圆叶梾木枝叶
- 蜂斗菜
- 高山扁枝石松
- 蛇附子
- 榔榆茎
- 雪三七
- 广金钱草
- 太白贝母
- 橄榄核
- 斑鸠菊
- 长圆叶艾纳香
- 金牛草
- 东北蛔蒿
- 红陈艾
- 赛葵
- 凉粉藤
- 虾蟆
- 楮树根
- 丝瓜子
- 红牛尾七
- 九节风
- 山峰西番莲
- 罗裙带根
- 瓦楞子
- 滇丹参
- 蚕退纸
- 碎骨红
- 石床
- 乌桕木根皮
- 李
- 江南玄胡
- 玉带海雕
- 竹精
- 双肾子
- 草果
- 斑茅
- 岩冬菜
- 昆明鸡血藤
- 石地钱
- 牛胆参
- 刺南蛇藤
- 梗花雀梅藤
- 华东瓶蕨
- 李根
- 羊蹄甲
- 多蒴曲尾藓
- 一枝黄花
- 鸡脑
- 松节油
- 东风螺壳
- 止血扇菇
- 圆叶白杨树
- 尖连蕊茶根
- 牛奶莓
- 红辣蓼
- 小山稔
- 辟汗草
- 粟米
- 何首乌
- 紫萝兰
- 石笔海胆
- 黄颔蛇骨
- 白皮
- 糖橘红
- 大百解薯
- 石蒟
- 红毛叶马蹄香
- 粉叶地锦
- 芦荟叶
- 瓢瓜
- 葛蔓
- 白桦皮
- 华千金藤
- 大叶蛇泡簕
- 三方草
- 小叶榕
- 向日葵茎髓
- 大金发藓
- 白绿叶
- 黄花紫丹参
- 榧根皮
- 苍山橐吾
- 兰花双叶草
- 郁金