金牛草
《*辞典》:金牛草
拼音注音
Jīn Niú Cǎo
别名
小兰膏、细叶金不换、细金草(《岭南采药录》),小金不换(《广东中药》Ⅱ),细金牛草、七寸金(广州空军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,小金牛草(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)。
出处
《中药志》
来源
为远志科植物小花远志的带根全草。6~7月,拔取全株,扎成小捆,晒干。
原形态
一年生草本。茎直立或近于匍匐,高8~15厘米,通常单一,被白色短柔毛。叶互生;椭圆形或矩圆状倒卵形,长5~10毫米,宽3~5毫米,先端钝尖或钝圆,基部圆,全缘,无毛或近无毛。总状花序腋生或腋外生,极短;花小,蓝紫色,长约2.5毫米;萼片5,长卵形,先端锐尖,淡紫红色,边缘具缘毛,中间2片花瓣状,长2~2.5毫米;花瓣3,两侧花瓣与花丝鞘贴生。中央花瓣先端具流苏状附属物;雄蕊8;雌蕊1,子房扁圆形,花柱先端弯曲。蒴果矩圆状倒卵形,扁平,先端微凹,无睫毛,萼片宿存。种子卵形。花期6~7月。果期7~8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空旷平地。分布华南及江西、湖南等地。产广东。
形状
干燥带根全草,根细小,淡黄色或淡棕色。茎细弱,很少分枝,棕黄色,被柔毛,折断面中空。叶片皱缩,两面均黄绿色,疏被短柔毛,厚纸质,易碎。叶腋常可见数朵小花或蒴果。气无,味淡。以茎苗矮小,叶色黄绿、整齐者佳。
性味
①《中药志》:"辛,平。"
②《广东中药》Ⅱ:"微苦。"
炮制
拣净杂质,去根,切段。
功能主治
①《岭南采药录》:"治霍乱吐泻,理内伤咳嗽。"
②《中药志》:"解毒破血。治风痰膈气,解罂粟毒。"
③广州部队《常用中草药手册》:"活血散瘀,止痛镇咳。煎服治胸痛咳嗽,百日咳,小儿麻痹后遗症;鲜品捣烂醋调外敷治角膜云翳,角膜溃疡,急性结膜炎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。0.5~1两。
临床应用
治疗麻风病神经反应:用金牛草2两(干药1两),或金牛草1两、两面针根3钱,加水2碗,煮成半碗,睡前加糖顿服。每晚1剂,一般服3~6剂即可见效,具有驱风除湿,舒筋活络,消肿止痛作用。治疗13例,显效7例,好转4例,无效2例。止痛持续时间最短者2个月,最长者2年多未复发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焦栀子
- 金剪刀草
- 江南桤木
- 江西金钱草
- 莳萝子
- 金堂葶苈
- 雷公藤
- 江珧壳
- 酒饼叶根
- 菅茅根
- 卷心菜
- 荚囊蕨
- 假连翘
- 假蒟根
- 结香
- 酱
- 莙荙菜
- 蓟罂粟子
- 金丝梅
- 假山皮条
- 粟糠
- 九翅豆蔻
- 空心花
- 假鹊肾树
- 金棒锤
- 见血住
- 金叶子
- 鲫鱼胆
- 九层风
- 蓟罂粟
- 江南卷柏
- 金慈姑
- 假荆芥
- 聚花风铃草
- 假黄麻
- 金丝杜仲
- 芥菜
- 假木通
- 蕨菜
- 结根草莓
- 礁膜
- 角叉菜
- 节节茶
- 见血飞
- 稷米
- 金果榄
- 金叶柃
- 金丝藤仲
- 结血蒿
- 金匙叶草
- 华南紫萁
- 蠘
- 金冠鳞毛蕨
- 剪红纱花
- 白栎蔀
- 角翅卫矛根
- 江南玄胡
- 角茴香
- 绢毛苣
- 九味一枝蒿
- 牡丹皮
- 假香附
- 竹叶吉祥草
- 筋藤
- 荆三棱
- 荚蒾
- 菊芋
- 罗汉松
- 五气朝阳草
- 金丝木通
- 交连假瘤蕨
- 角螺
- 金爪儿
- 假蓝靛
- 具苞水柏枝
- 见风消
- 浆果苋
- 卷柏
- 甲香
- 角翅卫矛果
- 江南地不容
- 刺苞南蛇藤
- 苣荬菜
- 花皮胶藤
- 山铁树
- 辛参
- 鸡肉
- 鹳骨
- 入地蜈蚣
- 水细辛
- 绒毛粉背蕨
- 猪肤
- 鼬鼠肉
- 蓼螺
- 辟汗草
- 猕猴桃根
- 豆渣树
- 钮子七
- 藏山药
- 饱饭花果