鳢鱼胆
《中华本草》:鳢鱼胆
拼音注音
Lǐ Yú Dǎn
别名
蠡鱼胆、乌鳢胆
英文名
Northern snakehead gallbladder
出处
出自《日华子本草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胆囊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Ophicephalus argus Cantor采收和储藏:捕后,剖腹,取出胆囊,鲜用或阴干。
原形态
乌鳢,体圆呈棒状。体长为头长的3.2-3.7倍;为体高的4.5-4.8倍。头略扁平,其背部有许多小感觉孔。吻长圆形。口裂大。两颌、犁骨及腭骨均有细齿,有时还间杂大型牙齿。鳃裂大,鳃耙10-13。背鳍47-52,臀鳍31-33,侧线鳞60-61。尾鳍圆形。体上部灰黑色,下部灰黄色或灰白色。体侧有八字形排列的黑色条纹。头侧有两条纵行黑条纹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乌鳢属肉食性凶猛鱼类。栖息于水草茂盛处沁底的水域,对水质适应性强。生长速度快,一冬龄鱼体长可达25cm。资源分布:我国除西部高原地区外,其他各地均有分布。
性味
味甘;甘;性寒
归经
肺;肝经
功能主治
泻火;解毒。主喉痹;目翳;砂眼;白秃疮
用法用量
外用:适量,点眼,研末吹喉。内服:水调灌少许。
复方
治急喉闭,逡巡不救者:蠡鱼胆,腊月收,阴干为未,每服少许,点患处。病深则水调灌之。(《灵苑方》)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鳢鱼胆
拼音注音
Lǐ Yú Dǎn
出处
《日华子本草》
来源
为鳢科动物乌鳢的胆,腊月采取,阴干。
性味
苦甘,寒,
①《日华子本草》:"甘。"
②《纲目》:"甘,平。"
③《医林纂要》:"苦甘,寒。"
功能主治
泻火。治喉痹,目翳,白秃疮。
①《医林纂要》:"缓肝,平相火,专治喉痹。"
②《本草再新》:"凉心泻火,治耳聋目翳。"
③《现代实用中药》:"为白秃疮之涂布剂。"
复方
治急喉闭,逡巡不救者:蠡鱼胆,腊月收,阴干为末,每服少许,点患处,病深则水调灌之。(《灵苑方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清香桂
- 石珠
- 石通
- 矮脚罗伞
- 大黄蜂子
- 大叶藜
- 降香
- 猴枣
- 杨梅树皮
- 石长生
- 锅焦
- 朱砂
- 沼泽念珠藻
- 獐肉
- 天目木姜叶
- 鹿角霜
- 石羊菜
- 王不留行
- 莿(木冬)
- 挖耳草根
- 樟梨子
- 毛茛
- 粗皮蛙
- 驴耳风毛菊
- 鹿脂
- 矮脚南
- 海马
- 浙江铃子香
- 梓菌
- 鸡骨香
- 角翅卫矛
- 辣蓼草
- 红辣蓼
- 假辣蓼
- 阿利藤
- 丛毛榕根
- 石蜐
- 矮脚枫叶
- 鸬鹚(鸬鹚)
- 钩苞大丁草
- 红花刺参
- 黄河裸裂尻鱼
- 红叶木姜子根
- 青活麻
- 黑老虎
- 蜂房
- 倒吊笔
- 紫花络石
- 搜山虎
- 朴树根皮
- 花叶九节木
- 土牡蛎
- 菊花根
- 荭草花
- 梧桐
- 青兔耳风
- 地花生
- 钩栗
- 独叶白芨
- 刺莓果
- 槐白皮
- 杯菊
- 白花岩青兰
- 蛤叶薯
- 鸬鹚骨
- 鹿角芦荟
- 紫雪花
- 龙利叶
- 鸡屎藤果
- 毛花槭
- 鹿葱
- 小叶三点金
- 芨芨草花
- 鸭屎树
- 毡盖木耳
- 鹿耳翎根
- 鸬鹚翅羽
- 亮菌
- 鹿角草
- 石壁莲
- 土羌活
- 鹿角菜
- 牛羊草结
- 阿尔太多榔菊
- 广东金钱草
- 青兰
- 波棱瓜子
- 鹿耳翎
- 鸭脚板草
- 野辣子
- 柿叶
- 银花子
- 毛罗勒
- 鞭叶耳蕨
- 野茶子
- 秋鼠曲草
- 鳙鱼
- 鼠李皮
- 棕竹
- 银不换