鲫鱼胆草
《*辞典》:鲫鱼胆草
拼音注音
Jì Yú Dǎn Cǎo
别名
较剪草(《生草药性备要》),山过路蜈蚣、蜈蚣草、行路蜈蚣(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,鲫鱼草、龙胆草、节节花、苦胆草(《广东中药》Ⅱ),苦节节花、细叶丑婆草(《农村中草药制剂技术》)。
出处
《岭南采药录》
来源
为茜草科植物耳草的全草。
原形态
多年生、近直立或平卧草本,高达0.3~1米。茎平滑或粗糙。叶对生,近革质,卵形或椭圆状披针形,长3~8厘米,宽1~2.5厘米,上面无毛,下面通常被柔毛;托叶膜质,合生成一短鞘,顶具长刺毛5~7条。花白色,几无柄,团聚于叶腋内;萼4裂,长约2毫米,通常有毛;花冠长约3毫米.裂片4,秃净;雄蕊4;雌蕊1,子房2室,花柱线状。蒴果球形,长和宽约1.5毫米,不开裂,被粗毛。花期在夏秋间。
生境分布
生于山野、旷地上。分布福建、广东、广西、云南等地。
化学成分
全草含生物碱、黄酮甙、氨基酸。
性味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味苦,性平。"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甘微苦,平。"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。治蛇、虫咬伤,喉痛,便血,牙疳。
①《生草药性备要》:"行气,敷疮止痛,理蛇伤,生津液,止喉痛。"
②《福建民间草药》:"清热润燥,凉血解毒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5钱。外用:捣敷。
复方
①治癞狗咬伤:鲫鱼胆草、老虎利、大浮萍。蜜糖捣敷之。(《岭南采药录》)
②治毒蛇咬伤:耳草一握,胡椒目一钱。加水捣烂,外敷,日换一次。
③治蜈蚣咬伤:耳草一两,绿豆二两。酌加水煎服。
④治大便下血:耳草一两和白米一两。捣烂,冲开水炖服。
⑤中痧呕吐:耳草一两。酌加开水炖服。
⑥治走马牙疳:耳草一两。水煎,另加米醋一盏漱口,每天漱三至五次。(②方以下出《福建民间草药》)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鸡麻
- 驹胞衣
- 鸡子
- 鸬鹚骨
- 鸬鹚(鸬鹚)
- 鹿角芦荟
- 鸡爪草
- 鸡骨菜
- 鸡骨香
- 鸡(土从)
- 龙舌草
- 鸡蛋参
- 鸡骨常山
- 鹿脂
- 鹿草
- 鹿角胶
- 鹿角霜
- 鸡冠参
- 鸡翎草
- 鹿血
- 鸡蛋壳
- 鸡骨柴叶
- 鹿梨
- 鹿髓
- 龙眼壳
- 龙葵子
- 鲛鱼
- 鸡公柴
- 麂子草
- 鳞衣草
- 鳢鱼肠
- 黎罗根
- 鸡肉
- 鸡血藤
- 龙眼梳
- 龙老根
- 龙脑香子
- 龙鳞草
- 鸡掌七
- 鸡腰果
- 鸡蛋果
- 鸡谷草
- 龙珠果
- 龙船乌泡
- 龙须藤
- 鸡嗉子
- 鸡爪七
- 麂肉
- 鹿头肉
- 鹿藿根
- 龙珠
- 鲫鱼头
- 密穗砖子苗
- 鸡油菌
- 鸡肉参
- 鸡肾参
- 龙头节肢蕨
- 鸡内金
- 鸡脚刺
- 庵闾
- 艾虎脑
- 鹿茸草
- 鹿蹄草
- 龙眼
- 龙须菜
- 龙齿
- 鸡卵草
- 鸡筋参
- 鹿胆
- 地筋
- 鸡肠狼毒
- 鹿耳韭
- 鹿蹄肉
- 龙常草
- 龙爪豆
- 龙胆草
- 龙胡子
- 鹿衔草
- 龙江风毛菊
- 龙眼根
- 鸡枞
- 鹿梨根皮
- 鼺鼠
- 葎草根
- 龙胆
- 鸡头
- 鸡血
- 鹿皮
- 鸡脚莲
- 蓝叶藤
- 降香
- 鲛鱼翅
- 鲫鱼子
- 鸡毛狗
- 鸡肾草
- 鸡脚草乌
- 鸬鹚肉
- 鹿角
- 鸡大腿
- 鸡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