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肾参
《中华本草》:鸡肾参
拼音注音
Jī Shèn Shēn
别名
对对参、昆明二叶兰、双肾参、双合草、鸡蛋七、大叶白及
英文名
Root of Delavay Habenaria
出处
出自《云南中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兰科植物厚瓣玉凤花的块茎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abenaria delavayi Finet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挖,去净茎叶及须根,洗净,鲜用或蒸后晒干。
原形态
厚瓣玉凤花,宿根草本,高达9-30cm;块茎长圆形,肉质,一般为2枚。铺厚肉质基生叶常3枚,近圆形或卵形,长1.5-5cm,宽3-4cm,中脉粗,背面突起;基生叶钻形,长1-1.5cm,宽0.5-0.8cm,基部略抱茎。总状花序顶生,疏生7-20朵花,长6-15mm;苞片披针形,先端渐尖呈芒状,短于子房;花白色;中萼片宽椭圆形,长约6mm,宽约4mm,侧萼片披针形,反折;花瓣条形,基部扭卷,后倾长展呈狭镰形,较萼片长而狭,唇瓣近基部3深裂,裂片狭窄,厚大,侧裂片楔形,斜歪,背曲,中裂片条形,上面具槽,距纤细,内弯,先端膨大,棒状;柱头2裂,先端具多数乳头。蒴果。种子极小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2000-2700m的山坡林下和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四川、贵州、云南。
性味
甘;微辛;温
归经
肾经
功能主治
补肾强腰;理气止痛。主肾虚腰痛;疝气;气郁胃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:鸡肾参
拼音注音
Jī Shèn Shēn
别名
对对参、双肾参、厚瓣玉凤花、双合草
来源
兰科玉凤花属植物鸡肾参Habenaria delavayi Finet,以块根入药。秋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性味
甘、苦,温。
功能主治
补肾益气。用于肾虚腰痛,肾炎,疝气,神经功能症。
用法用量
0.5~1两。
摘录
《全国中草药汇编》
《*辞典》:鸡肾参
拼音注音
Jī Shèn Shēn
别名
对对参
出处
《云南中草药》
来源
为兰科植物厚瓣玉凤花的块根。秋季采集,晒干或鲜用。
原形态
宿根草本,高达15~25厘米。一般有白色肉质块茎两枚。铺地厚肉质基生叶通常3枚,椭圆形,中脉粗,背面突起,长宽3~5厘米;茎生叶钻形,长1~1.5厘米,宽0.5~0.8厘米,基部略抱茎。花茎自叶丛中抽出,总状花序顶生,花浅绿色,形似小飞燕。蒴果,种子极小。
生境分布
生于旷野山林。
性味
甘苦,温。
功能主治
壮腰补肾。治肾虚腰痛,神经官能症,肾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;或炖鸡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罗伞树
- 垂花香薷
- 鲫鱼头
- 麂肉
- 活血连
- 千屈草
- 千金坠
- 金花茶花
- 郁金
- 水蕨
- 阿氏蒿
- 苦丁茶
- 罗望子
- 滇苦菜
- 全毛悬钩子
- 凹朴皮
- 海决明
- 白子菜
- 鸡头
- 壮筋草
- 鳞片水麻
- 水红袍
- 蝙蝠藤
- 藿香
- 路旁菊
- 鲛鱼翅
- 海龟胶
- 树葱
- 白松塔
- 朴树
- 蛤叶薯
- 湿鼠曲草
- 金缕半枫荷叶
- 黄花地锦苗
- 木天蓼根
- 银柴胡
- 秀丽槭
- 野猪蹄
- 兔皮毛
- 小一把抓
- 仙掌子
- 黄梢蛇
- 浮小麦
- 天荞麦根
- 万年青根
- 大金牛草
- 红毛草
- 云南油杉
- 鸡爪芹
- 沙地娃儿藤
- 牛奶柴
- 虱婆草
- 五叶藤
- 牿岭勾儿茶
- 醍醐
- 百脉根
- 美人蕉根
- 蓝叶藤
- 山枝仁
- 砗磲肉
- 山枇杷叶
- 接骨树皮
- 龙脑膏香
- 浆水
- 高粱泡根
- 酸枣根皮
- 路路通
- 白榔皮
- 凌霄花
- 白粉蝶
- 绵马贯众
- 鳖甲
- 白螺蛳壳
- 铰剪藤
- 吊灯花叶
- 鸡麻
- 大叶山桂
- 岩白菜
- 大血藤
- 同形鳞毛蕨
- 蓑草根
- 东风螺
- 桄榔面
- 齿叶草
- 黑皮青木香
- 毛叶白粉藤根
- 饺剪藤
- 岗梅叶
- 绿结鸡骨
- 向日葵花盘
- 鸡翎草
- 鸡排骨草
- 大叶沿阶草
- 大伸筋草
- 鸡蛋参
- 鸡骨菜
- 海仙人掌
- 偷筋草
- 豉汁
- 山蓼