鸡肚肠草
《中华本草》:鸡肚肠草
拼音注音
Jī Dù Chánɡ Cǎo
别名
繁缕、细叶辣椒草、颜知根、水草、满天星、万里草、小鸡草、鱼肚肠草、鸡儿肠
出处
出自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。
来源
药材基源:为石竹科植物赛繁缕的全草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Herba Stellariae Neglectae采收和储藏:夏、秋季采集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一或二年生小草本,高15-20cm。全株淡绿色,稍分枝,被一列毛。根纤细,茎由基部丛生,疏具柔毛,有纵纹,节间长于叶。单叶对生;下部叶柄长3-5mm,上部叶无柄;叶片卵形或卵状披针形,叶长7-10mm,宽4-7mm,先端急尖,基部圆形或钝圆,两面无毛,中脉较明显,边缘基部具柔毛。_二歧聚伞花序顶生,花序的分枝较长,被一到毛;苞片较小,叶状;花便长0.4- 1.5cm;萼片5,卵状技针形或卵状长圆形,长3-4mm,先端较纯,边缘膜质,背面被腺柔毛;花瓣白色,2深裂、短于萼片;雄蕊通常8-10,花丝扁线形,基部稍宽;子房卵圆形,具3花往。蒴果卵形,长子等片,6瓣裂,具多数种子。种子近扁圆形,褐色,具稍尖的疣状突起。花期6-7月,果期7-8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、山麓、田埂边及庭园草丛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东北、华东。西南及河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全草长15-20cm。茎细,暗绿色,被1列柔毛。叶对生,完整叶片卵形或卵状被针形;上部叶无柄。聚个花序顶牛或胶生。花白色。蒴果卵形或椭圆形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微苦;性凉
归经
胃;心;肝经
功能主治
清热解毒;通淋;化瘀。主病疮肿毒;癣疹;乳痛;痔疮;痢疾;牙痛;热淋;产后腹痛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5-30g;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《*辞典》:鸡肚肠草
拼音注音
Jī Dù Chánɡ Cǎo
别名
小鸡草、鱼肚肠草
出处
《浙江民间常用草药》
来源
为石竹科植物赛繁缕的全草。春、秋采挖全草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二年生草本,高10~28厘米。茎纤弱柔软,下部伏卧,节上生不定根,上部斜上,叉式分枝,除一侧有细毛1列外,余均平滑无毛,淡绿色。叶对生,狭卵形至广卵形,茎下部的叶具翼状柄,上部叶无柄。花白色,单生于叶腋,或成顶生疏散的聚伞花序。朔果卵形或长圆形。花期4月。果期5~6月。
生境分布
生于向阳的山坡路边、山麓、田埂边及庭园草丛中。分布于浙江等地。
功能主治
抗菌消炎。治牙痛,疖肿,乳腺炎。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捣敷患处。
复方
治乳腺炎:鸡肚肠草一两,蒲公英一两。水煎服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萱草根
- 桃根
- 鲫鱼胆草
- 鸡子
- 高良姜
- 雉尾
- 土人参
- 蒸饼
- 石龙子
- 大叶刺篱木叶
- 鸡脚参
- 海螺厣
- 大马蹄蕨
- 黄桷叶
- 过塘蛇
- 鸡骨草
- 公母草
- 鸡毛菜
- 斩龙草
- 雪山林
- 蘽根
- 水芹
- 宽卵叶山蚂蝗
- 鹅肠草
- 杠香藤
- 海蕴
- 圆叶乌头
- 雪猪油
- 貂尾
- 蓝实
- 止咳菊
- 扇叶阴地蕨
- 溪荪
- 雪见草根
- 鸡挂骨草
- 革耳
- 蛋不老
- 短柄五加
- 鸡冠参
- 杜松实
- 雪人参
- 豆瓣香
- 云南红豆蔻果
- 车前草
- 黑参
- 地骨皮
- 小败火草
- 神黄豆
- 王母钗
- 荠苎
- 黄练芽
- 大叶香薷
- 榆树
- 青蟹
- 甜石榴
- 核桃楸皮
- 蘘荷子
- 天青地白
- 马蔺花
- 大叶矶松
- 马瓞儿
- 胡萝卜叶
- 蜂蝇
- 黄鼠狼
- 叶上花
- 刺榆皮
- 麻牛膝
- 柳花
- 骡宝
- 青海鸢尾子
- 狗骨节
- 竹鼠子牙
- 马刀
- 大鲵
- 鼻涕果
- 爬树龙
- 温大青
- 小朴松实
- 水飞蓟
- 蒲葵
- 黑塔子根
- 大叶凤仙花
- 鹅掌上黄皮
- 黄开口
- 栓皮栎
- 青葙花
- 齿叶橐吾
- 草藤乌
- 油茶叶
- 杧果核
- 大板山蚤缀
- 乌豆根
- 野靛青
- 啄木鸟
- 地锦苋
- 血人参
- 益母草
- 新香草
- 黄花补血草
- 红花岩黄芪