柔软石韦
《*辞典》:柔软石韦
拼音注音
Róu Ruǎn Shí Wéi
别名
石岩金(《峨嵋药植》),小经刀草、小石韦(《广西药植名录》)。
出处
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为水龙骨科植物柔软石韦的全草。春、夏、秋均可采收。除去根茎及须根、泥砂等,晒干。
原形态
多年生草本,高15~80厘米。根状茎横走,被黑褐色披针形的鳞片。叶远生,几无柄,披针形至矩圆状披针形,长15~80厘米,宽1~3厘米,先端圆巨急尖,基部长渐狭,上面有黑斑点,疏被星状毛或几无毛,背面被两种星状毛,下面的细弱至卷曲,灰白色,上面的稀少,分枝较少而粗壮,呈棕色针状;叶薄革质,侧脉不显。孢子囊群散布几及叶片全部,中脉两侧各6~8行。
生境分布
生石上及树干上。分布我国西南、南部及浙讧、福建、台湾等地。
功能主治
治淋症,外伤出血。
①《峨嵋药植》:"和以面粉,敷治刀口伤。"
②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"顺气,利尿。"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0.5~1两。外用:取孢子囊研末撒。
摘录
《*辞典》
《中华本草》:柔软石韦
拼音注音
Róu Ruǎn Shí Wéi
别名
石岩金、毛石韦、星星草、小经刀草、牛舌条、大石韦、大刀草
英文名
Herb of Soft Pyrrosia
出处
出自《峨嵋药植》
来源
药材基源:为水龙骨科植物柔软石韦的叶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Pyrrosia mollis (Kunze)Ching[Niphobolus mollis Kunze]采收和储藏:全年均可采收,洗净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植株高15-30cm。根茎长,横生,密被卵状披针形鳞片,边缘有锯齿。叶远生;叶柄短,基部以关节着生于根茎;叶片革质,披针形至阔披针形,宽1-3cm,向基部变狭并下延,上面幼时有少数星状毛,后则脱落,有排列整齐的凹点,下面被两层星状毛,表层较稀,分枝较粗,黄色,里层的密,分枝细弱并卷曲;叶脉不明显。孢子囊群散布几至叶片全部,沿中脉两侧各成6-8行;无囊群盖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附生于海拔200-2300m的林中岩石或树干上。资源分布:分布于福建、台湾、海南、广西、贵州、四川、云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叶一型,叶片披针形至阔披针形,长15-30cm,先端渐尖,基部楔形并下延,侧脉不明显,上表面可见凹点,下表面有两层星状毛,外层的较稀,分枝较少且粗壮,呈棕色针状,里层较密,分枝细弱并卷曲。孢子囊群在下表面主脉两侧各成6-8行。气微,味淡。
性味
苦;甘;凉
归经
肝;肾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热;利尿通淋。主小便不利;尿路感染;肾炎水肿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10-15g。外用:适量,泡酒搽。
各家论述
1.《峨嵋药植》: 和以面粉,敷治刀口伤。2.《广西药植名录》:顺气,利尿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桂木干
- 灯台树
- 蝶兰
- 戴星草
- 毛薯
- 雉子筵
- 皱叶南蛇藤
- 小对叶草
- 鯮鱼
- 珠芽蓼
- 蓝花茶
- 小青藤
- 杂蘑
- 胭脂木
- 凤凰木
- 小草乌
- 紫荆根皮
- 胖大海
- 挖耳子草
- 树韭菜
- 腐婢根
- 刺玫果
- 喜马拉雅米口袋
- 旋鸡尾
- 木蜡树叶
- 裂叶双盖蕨
- 水榕木根
- 杧果叶
- 野把子
- 蓝树
- 密陀僧
- 蜈蚣萍
- 榔榆皮
- 小婆婆纳
- 囊距翠雀
- 红千层
- 香茅根
- 汉中防己
- 菟葵
- 油鱼
- 丝瓜藤
- 虾
- 蘡薁根
- 南方红豆杉
- 芒硝
- 乌桕木根皮
- 蛮刀背
- 中华石楠
- 朱砂菌
- 金橘核
- 牛胆参
- 桐木
- 垂丝卫矛果
- 独行千里
- 茶绒
- 云南铁角蕨
- 破天菜
- 大花活血丹
- 一枝黄花
- 羚羊角
- 西红柿
- 狗牙根
- 朱兰
- 牵牛子
- 长白假水晶兰
- 玫瑰花
- 卷丹
- 天胡荽
- 海金沙
- 倒提壶
- 实葫芦
- 山油麻
- 栗荴
- 岩指甲花
- 杜鹃花叶
- 白背枫
- 香附
- 小百部
- 米仔兰
- 蜘蛛网
- 落葵
- 五脉绿绒蒿花
- 石栗
- 骡宝
- 水飞蓟
- 红花木莲
- 红楠皮
- 环维黄杨星D
- 野苋子
- 君迁子
- 观音竹
- 草玉梅
- 狗尾草
- 鸡蛋七
- 柔软石韦
- 七里香
- 一品红
- 绿绒蒿
- 唇香草
- 紫薇花