野苋子
《中华本草》:野苋子
拼音注音
Yě Xiàn Zǐ
别名
苋菜子、青葙子、西风谷
来源
药材基源:为苋科植物凹头苋或反枝苋的种子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1.Amaranthus lividus L.[A.blitum auct. Non L.」。2.Amaranthus retroflexus L.采收和储藏:秋季采收果实,日晒,搓揉取种子,干燥。
原形态
1.一年生草本,高10-30cm。茎斜上,基部分枝,微具条棱,无毛,淡绿色至暗紫色,上部暗红带绿,平卧上升。单叶互生;叶柄长1-3.5cm;叶片卵形或菱状卵形,长1.5-4.5cm,宽1-3cm,先端凹缺或钝,基部阔楔形,全缘或稍呈波状。花单性或杂性,花小;簇生叶腋或成顶生穗状花序或圆锥花序;苞片干膜质,长圆形;花被片3,细长圆形,先端钝而有微尖,向内曲;雄蕊3;柱头3或2,线形,果熟时脱落。胞果扁卵形,不裂,近平滑或略具皱纹。种子环形,黑色至黑褐色,边缘具环状边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2.一年生草本,高20-80cm。茎直立,粗壮,单一或分枝,稍具钝棱,密生短柔毛。叶柄长1.5-5.5cm,有柔毛。叶片菱状卵形或椭圆状卵形,长5-12cm,宽2-5cm,先端微凸,具小芒尖,基部楔形,两面和边缘有柔毛;花单性或杂性,集成顶生和腋生的圆锥花序;苍片和小苞片干膜质,钻形,长4-6mm,花被片5,白色,具一淡绿色中脉;雄花的雄蕊比花被片稍长;雌花柱3,内侧有小齿。胞果扁球形,小,淡绿色,盖裂,包裹在宿存花被片内。种子近球形,棕色或黑色,边缘钝。花期7-8月,果期8-9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1.生于庭园、路边等处。2.生于旷野、田间或村舍附近草地。资源分布:1.分布于全国各地。2.分布于东北、华北、西北及山东、台湾、河南等地。
形状
性状鉴别 种子环形(凹头苋)或近球形(反枝苋),直径0.8-1.5mm。前者表面红黑至黑褐色,边缘具环状边。后者棕色或黑色,边缘钝,略有光泽。气微,味淡。
化学成分
种子油含肉豆蔻酸(myristic acid),棕榈酸(palmitic acid),硬脂酸(stearic acid),花生酸(arachidic acid),山萮酸(behenic acid),油酸(oleic acid)和亚油酸(linoleic acid)。
性味
甘;性凉
归经
肝;膀胱经
功能主治
清肝明目;利尿。主肝热目赤;翳障;小便不利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6-12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石脑油
- 羊吊钟
- 涩草
- 斩龙草
- 竹叶艾
- 大黄
- 蒺藜苗
- 白兰花
- 鳜鱼
- 黄桷浆
- 蜻蜓
- 獐耳细辛
- 母猪半夏
- 皋芦
- 禾秆蹄盖蕨
- 类梧桐
- 灯油藤子
- 冬葵叶
- 白常山
- 地锦
- 田螺厣
- 小叶罗汉松
- 豨莶草
- 臭菘
- 马蹄细辛
- 铜钱菌
- 岩筋菜
- 奴柘刺
- 光决明
- 罗布麻
- 紫金标
- 南方露珠草
- 中华赛爵床
- 百尾笋
- 大还魂草
- 獭子树
- 石菖蒲花
- 小黑牛
- 安息香
- 木瓜
- 雀瓮
- 黄接骨丹
- 山石榴
- 刺血红
- 粗棕竹根
- 芦竹根
- 白毛藤
- 桂花跌打
- 蛤壳
- 青海鸢尾子
- 秃疮花
- 鹤顶兰
- 异株百里香
- 假荔枝根
- 乌榄核
- 刺果藤
- 荔枝壳
- 西洋菜干
- 猪脬
- 堆莴苣
- 镰萼虾脊兰
- 粉防己
- 雪三七
- 大叶白头翁
- 油草
- 香茅
- 黑龙串筋
- 山鸡蛋
- 半蒴苣苔
- 滇肉棒
- 滇常山花
- 大刺儿菜
- 红花
- 丰花草
- 牛心果
- 花椒叶
- 牛脂
- 菘菜子
- 龙葵根
- 水栀根
- 狗狗秧
- 薜瓣
- 垂丝卫矛
- 垂果南芥
- 玉屑
- 毛药
- 异木患
- 黄瓜霜
- 山芹
- 蝼蛄虾
- 片鸡尾草
- 褐粘褶菌
- 紫金皮
- 艾虎脑
- 碱黄鹌菜
- 月桂叶
- 葛上亭长
- 水朝阳草
- 指甲花叶
- 炙甘草