候风藤
《中华本草》:候风藤
拼音注音
Hòu Fēnɡ Ténɡ
出处
候风藤始见于《植物名实图考》蔓草类:"候风藤,南康(在今江西省南部地区南康县境内)山田膛上多有之。长茎丛生,高三四尺,不作藤蔓。叶如木樨叶,面青绿,背黄白,有赭纹。春开白花,下垂如橘柚花,长瓣五出,反卷向上,中突出黄蕊一簇。"以上描述和候凤藤形态图所示特征均与现安息香科植物野茉莉相符。另《植物名实图考》群芳类载有"野茉莉"一条,但依据其文字和附图特征来看,则非本种,而应是紫茉莉科植物紫茉莉(Myr
来源
药材基源:为安息香科植物野茉莉的叶或果实。拉丁植物动物矿物名:Styrax japonicus Sieb.et Zucc.采收和储藏:叶,春、夏季采收;果实,夏、秋季果熟期采摘,鲜用或晒干。
原形态
灌木或小乔木,高4-8m,稀高达10m。树皮灰褐色或黑褐色,嫩枝被淡黄色星状毛,后变为无毛。叶互生;叶柄长5-10mm,疏被星状短柔毛;叶片椭圆形或长圆状椭圆形至卵状椭圆形,长4-10cm,宽1.5-6cm,先端急尖或渐尖,基部楔形或宽楔形,全缘或上半部具疏齿,上面除叶脉疏被星状毛外,其余无毛而略粗糙,下面仅主脉和侧脉汇合处有白色髯毛;侧脉5-7对。花单生叶腋或2-5朵成总状花序,长5-8cm;花梗纤细,无毛,长2-3cm;小苞片线形或线状披针形,无毛,易落;花萼杯状,有5短齿;花白色,花冠5裂,裂片卵形、倒卵形或椭圆形,两面均被星状毛;雄蕊10,花丝等长,上部分离,下部联合成筒,下部被白色长柔毛。果实近球形至卵形,直径8-10mm,先端具小尖头,外面密被及色星状绒毛。种子褐色,表面具深皱纹。花期4-7月,果期7-11月。
生境分布
生态环境:生于海拔400-1800m的林中。资源分布:分布北自秦岭和黄河以南,东起山东、福建,西至云南东北部和四川东部,南达台湾、广东和广西北部。
性味
辛;苦;性温;小毒
功能主治
祛风除湿;舒筋通络。主风湿痹痛;瘫痪
用法用量
内服:煎汤,3~10g。
摘录
《中华本草》
本站只是个人的爱好收集整理,不是医药网站,站内的信息时效性及准确性不足,资料仅供参考。
别人正在查
- 岩葱
- 虾蟆肝
- 银耳
- 野樱桃根
- 羊角扭
- 秦岭耧斗菜
- 日照飘拂草
- 土丁桂
- 大苞寄生
- 榧螺
- 茵陈蒿
- 草菇
- 黄芽白菜
- 白花映山红
- 华中五味子
- 柴胡叶链荚豆
- 石南实
- 大叶藤
- 罗勒根
- 合树菌
- 马蹄根
- 老虎耳根
- 刺梨花
- 苹果叶
- 乳花
- 蕨
- 大石韦
- 芦子兰
- 甘紫菜
- 矩圆石韦
- 樟树子
- 隔山消
- 土附
- 野辣烟
- 莺
- 三加花
- 猴樟果
- 清风藤
- 淡竹叶
- 藕粉
- 野山蚂蟥
- 毛冬青叶
- 苘麻根
- 龟胶
- 覆盆子叶
- 桑根
- 鼠曲草
- 羽叶丁香
- 詹糖香
- 大花石上莲
- 阔叶十大功劳
- 土红苓
- 强威生草
- 苦壶卢
- 红马蹄草
- 丛毛榕
- 滴血根
- 毛茄
- 红三七
- 毛叶小寒药
- 番薯藤
- 赶山鞭
- 接骨木叶
- 白桦皮
- 鼻烟
- 水毛花根
- 麻蕡
- 珍珠菜
- 碎骨红
- 一朵云叶
- 棕叶狗尾草
- 合欢皮
- 枸橘
- 大串连果
- 水藿香
- 橄榄核
- 车前状垂头菊
- 碧桃干
- 葛叶
- 黄疸树
- 黄果茄
- 刺天茄叶
- 小粘叶
- 冰草白穗
- 金叶子
- 苦檀子
- 九牛造茎叶
- 鹿角霜
- 高原蚤缀
- 白果
- 耧斗菜
- 天脚板根
- 泽珍珠菜
- 咸酸蔃
- 蘽根
- 风箱树
- 厚皮树皮
- 麋角
- 蜈蚣七
- 金瓜